河南省小麦纹枯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19
作者
朱明德
刘新安
机构
[1] 河南农业大学植保系
[2] 河南农业大学驻马店农校
关键词
小麦纹枯病; 病原; 融合; 生物学特性;
D O I
10.16445/j.cnki.1000-2340.1988.03.007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1986—1987年,从我省的信阳、驻马店、新乡、濮阳等12个地市采集到小麦纹枯病病株27份,共分离出27个丝核菌菌株,其中多核丝核菌7株,双核丝核菌20株,经与日本标准丝核菌作对峙测配,结果多核丝核菌属于AG—BI 菌丝融合群的7个,双核丝核菌属于AG—D 菌丝融合群的16个,AG—B0菌丝融合群的4个。将AG 代表菌株对小麦幼苗进行致病性测定,均可引起小麦叶鞘变褐,有明显纹枯病症状。AG—D 和AG—BI 代表菌株的生物学性状研究表明,菌丝生长适温为23℃,低于5℃。和高于30℃生长均受到抑制;最适pH 值为6;单糖、双糖和多糖作为碳源均可被病原菌利用,以麦芽糖和蔗糖为最好;对氮源的利用以硝态氮为最好;光照以散光和黑暗为最好。
引用
收藏
页码:332 / 338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3 条
[1]   我国小麦纹枯病病原学的初步研究 [J].
陈延熙 ;
唐文华 ;
张敦华 ;
简小鹰 .
植物保护学报, 1986, (01) :39-44
[2]   禾谷类作物纹枯病研究Ⅰ:水稻、玉米、小麦纹枯病和棉花立枯病四者之间的关系 [J].
颜思齐 ;
吴帮承 ;
唐显富 ;
刘灼均 ;
江浪 .
植物病理学报 , 1984, (01) :25-32
[3]   小麦纹枯病研究初报 [J].
周凯南 ;
刘焕庭 ;
范永华 .
山东农业科学, 1982, (03) :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