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贺兰山三种植被下土壤有机碳密度的比较

被引:17
作者
曹吉鑫 [1 ]
孙向阳 [1 ]
高程达 [1 ]
郝虎东 [2 ]
翟昊 [3 ]
张林 [1 ]
童宏强 [1 ]
赵哲光 [1 ]
机构
[1] 教育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重点实验室,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
[2] 内蒙古农业大学生态环境学院
[3] 宁夏贺兰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基金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密度; 土壤碳循环; 贺兰山;
D O I
10.16258/j.cnki.1674-5906.2008.04.044
中图分类号
Q948 [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土壤有机碳库是全球土壤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碳循环的研究中有着重要作用。本文以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灰榆(Ulmus glaucescens Franch.)和灌丛三种植被下的土壤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了这三种土壤不同层次有机碳含量和有机碳密度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三种土壤的有机碳含量均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减少;油松植被下土壤的有机碳密度最高(11.30±0.36kg·m-2),灰榆植被下土壤的有机碳密度次之(4.34±0.13kg·m-2),灌丛植被下土壤的有机碳密度最低(2.50±0.07kg·m-2);油松、灰榆和灌丛三种植被下的土壤表层(0-5cm)有机碳储量分别占其土壤有机碳总储量的10.32%±0.07%、23.43%±0.69%和26.80%±0.20%,灰榆和灌丛植被下的土壤发育情况较差,其有机碳相对较多地储存在表层土壤中;发育较好的土壤,其有机碳总储量也较高。为减少土壤表层CO2的排放,我们应加强对地表植被的保护,这对减缓全球变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1641 / 1644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1]   中国土壤有机碳密度和储量的估算与空间分布分析 [J].
解宪丽 ;
孙波 ;
周慧珍 ;
李忠佩 ;
李安波 .
土壤学报, 2004, (01) :35-43
[12]   广东土壤有机碳储量及空间分布特征 [J].
甘海华 ;
吴顺辉 ;
范秀丹 .
应用生态学报, 2003, (09) :1499-1502
[13]   内蒙古自治区土壤有机碳、氮蓄积量的空间特征 [J].
陈庆美 ;
王绍强 ;
于贵瑞 .
应用生态学报, 2003, (05) :699-704
[14]   中国土壤有机碳库空间分布的分析与估算 [J].
周成虎 ;
周启鸣 ;
王绍强 ;
潘媛媛 .
AMBIO-人类环境杂志, 2003, 32 (01) :6-12+82
[15]   我国东部土壤有机碳的密度和储量 [J].
李忠 ;
孙波 ;
赵其国 .
农业环境保护, 2001, (06) :385-389
[16]   我国东部土壤有机碳的密度及转化的控制因素 [J].
李忠 ;
孙波 ;
林心雄 .
地理科学, 2001, (04) :301-307
[17]   陆面碳循环研究中若干问题的评述 [J].
杨昕 ;
王明星 .
地球科学进展, 2001, (03) :427-435
[18]   土壤碳及其在地球表层系统碳循环中的意义 [J].
潘根兴 ;
曹建华 ;
周运超 .
第四纪研究, 2000, (04) :325-334
[19]   贺兰山东麓冲积扇发育特征 [J].
莫多闻 ;
朱忠礼 ;
万林义 .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 (06) :9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