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自然”生态工法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与当今坡面整治技术的思考

被引:11
作者
彭鸿 [1 ]
张海峰 [2 ]
机构
[1] 陕西省水土保持局
[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关键词
生态工法; 坡面整治; 生态工程; 近自然;
D O I
10.16089/j.cnki.1008-2786.2005.06.014
中图分类号
S157 [水土保持];
学科分类号
0815 ; 082802 ; 090707 ; 0910 ;
摘要
通过回顾“近自然”水土整治理论的发展历程,介绍了生态工法的内涵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现状。我国传统水土保持各项措施与生态工法的要求显然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坡面整治的措施过于人工化、单一化,没有体现自然生态系统的“个性”,因而是不稳定和不可持续的。实践中沿袭过去兴修水利设施和基本农田的河川沟道治理模式,以土、石坎梯田和埂边植树代替原来坡面的自然面貌,从治理的强度、频度和代价等方面看,均背离了“近自然”治理的思想。生态工法的最终目的是营造一个接近自然的生态系统,真正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因而具有最大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如何在实践中贯穿生态工法的原则于水土整治的各项措施中,封禁和培育并进,营造接近自然的稳定的坡面防护体系,是新时期水土保持工作者需要研究和探讨的前沿课题。
引用
收藏
页码:6729 / 6735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中欧森林植被重建与城乡发展考察管见——陕西省水土保持局赴中欧技术考察报告 [J].
苗光忠 ;
彭鸿 .
中国水土保持, 2004, (02) :17-20
[2]   政治生态学及其在林业上的应用和发展 [J].
邢震 ;
潘锦旭 .
世界林业研究, 2003, (03) :12-15
[3]   河溪近自然治理的基本模式与应用界限 [J].
高甲荣 ;
肖斌 ;
牛健植 ;
不详 .
水土保持学报 , 2002, (06) :84-87+91
[4]   “近自然林”与中国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J].
张硕新 ;
雷瑞德 .
林业科技管理, 2001, (02) :34-36
[5]   荒溪近自然管理的景观生态学基础——欧洲阿尔卑斯山地荒溪管理研究述评 [J].
高甲荣 ;
肖斌 .
山地学报, 1999, (03) :53-58
[6]   黄河中游小流域的泥沙来源研究 [J].
陈浩 .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 1999, (01) :20-27
[7]   近自然治理——以景观生态学为基础的荒溪治理工程 [J].
高甲荣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1999, (01) :86-91
[8]   近自然可持续发展的森林经营理论与秦岭林区森林经营对策 [J].
刘建军 ;
雷瑞德 ;
陈存根 ;
张硕新 ;
党坤良 ;
尚廉斌 ;
陈海滨 ;
相维宽 .
西北林学院学报, 1996, (S1) :163-169
[9]   用蓄水保土的耕作措施 加快黄土丘陵地区的改造和建设 [J].
张心一 .
中国水土保持, 1985, (06) :4-7
[10]   黄河中游黄土丘陵沟壑区沟道小流域的水土流失及治理 [J].
龚时旸 ;
蒋德麒 .
中国科学, 1978, (06) :671-678+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