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势传播与柔性传播:对外传播的新向度

被引:40
作者
李建军 [1 ]
刘会强 [1 ]
刘娟 [2 ]
机构
[1] 新疆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中亚汉语国际教育研究中心
[2]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
关键词
国际传播; 对外传播; 强势传播; 柔性传播; 中华文化; 主体互动;
D O I
10.16164/j.cnki.22-1062/c.2014.03.059
中图分类号
G206 [传播理论];
学科分类号
050302 ;
摘要
在传播中,通常仅仅以传播的主体和媒介形态将传播划分为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国际传播等。而换一种视角,从传播的行为取向和施力程度不同又可将文化传播分为强势传播与柔性传播,这是一种新的传播向度。强势传播则具有传播取向的扩张性、传播方式的直接性、传播行为的主动性、传播意图的明指性等特征;柔性传播具有方法的含蓄性、内容的曲指性、行为的内敛性、目标的暗指性等特征。强势传播和柔性传播各有优长:强势传播可析出"有的放矢"、"反客为主"、"多管齐下"、"与时俱进"等途径;柔性传播可分为"抛砖引玉"、"他山之石"、"绵里藏针"、"求同存异"等策略。
引用
收藏
页码:190 / 195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华人形象塑造与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 [J].
郑天亮 .
新闻战线, 2012, (10) :91-93
[3]   基于文化共性的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策略研究 [J].
廖华英 ;
鲁强 .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29 (02) :144-147
[4]   “软传播”:政府形象传播的一种新思路 [J].
肖荣春 .
对外传播, 2008, (01) :50-52
[5]   论西方网络文化的强势传播与影响 [J].
黄月胜 .
江西社会科学, 2005, (06) :155-158
[6]  
传播学教程.[M].郭庆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7]  
权力的转移.[M].(美)托夫勒(Toffler;A.)著;刘红等译;.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