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口邻近海域底栖动物粒径谱研究

被引:8
作者
华尔
张志南
机构
[1]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生物量粒径谱; 标准化生物量粒径谱; 次级生产力; 底栖动物; 黄河口;
D O I
10.16441/j.cnki.hdxb.2009.05.028
中图分类号
Q958.8 [水生动物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首次建立了黄河口邻近海域4个站位底栖动物生物量粒径谱和标准化生物量粒径谱。生物量粒径谱模式为三峰模式,3峰分别由海洋线虫,其他小型底栖动物类群和大型底栖动物形成。研究站位标准化粒径谱斜率变化范围为-0.859至-0.664,截距为15.035至16.331,与东、黄海和南黄海研究结果一致,可有效地指示营养输入状况和总生物量。同时,需要指出的是截距对总生物量的指示作用需注意粒级选择的一致性。利用粒径谱方法计算了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结果显示,研究站位平均次级生产力为6.717 g.DW.m-2a-1,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为4.509 g.DW.m-2a-1,小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为2.208 g.DW.m-2a-1。粒径谱方法计算结果与其他次级生产力计算方法基本一致。与其他方法相比,该方法更加简便,可避免因对生物特性的把握不准而引起的计算误差。
引用
收藏
页码:971 / 978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1]   南黄海典型站位底栖动物粒径谱及其应用 [J].
邓可 ;
张志南 ;
黄勇 ;
于子山 .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06) :127-132
[2]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小型底栖生物丰度和生物量 [J].
华尔 ;
张志南 ;
张艳 .
生态学报, 2005, (09) :2234-2242
[3]   南黄海鳀鱼产卵场大型底栖生物次级生产力研究(英文) [J].
李新正 ;
张宝琳 ;
王洪法 ;
不详 .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 2005, (03) :324-327
[4]   东、黄海典型站位底栖动物粒径谱研究 [J].
林岿璇 ;
张志南 ;
王睿照 .
生态学报, 2004, (02) :241-245
[5]   海洋底栖生物粒径谱的研究 [J].
王睿照 ;
张志南 .
海洋湖沼通报, 2003, (04) :61-68
[6]   粒径谱理论在海洋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 [J].
王新刚 ;
孙松 .
海洋科学, 2002, (04) :36-39
[7]   渤海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的初步研究 [J].
于子山 ;
张志南 ;
韩洁 .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06) :867-871
[8]   太平洋表层水某些生物海洋学要素和颗粒谱的分布规律研究 [J].
王荣 ;
林雅蓉 ;
刘孝贤 .
海洋与湖沼, 1988, (06) :505-517
[9]  
海洋浮游生物粒径谱分析技术[J]. 吴成业,焦念志.高技术通讯. 2005 (04)
[10]  
中国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M]. - 科学出版社 , 唐启升,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