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5 条
琼东南盆地崖城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与煤层形成特征
被引:29
作者:
米立军
[1
]
王东东
[2
]
李增学
[3
]
刘海燕
[3
]
何玉平
[4
]
机构:
[1]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勘探部
[2] 中国矿业大学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
[3] 山东科技大学地质科学与工程学院
[4] 不详
来源:
关键词:
琼东南盆地;
崖城组;
含煤地层;
高分辨率层序;
煤层形成特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1 [煤];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在系统分析琼东南盆地钻井、岩心、测井、地震、古生物等资料的基础上,识别了崖城组含煤地层层序界面,并进行了崖城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崖城组含煤地层层序边界主要为不整合面、假整合面和下切谷面,界面上、下地层的岩性、岩相、测井特征、地震反射响应都有明显的差异。崖城组含煤地层可以划分为1个超长周期基准面旋回、3个长周期基准面旋回(LSC1、LSC2、LSC3)和至少12个中周期基准面旋回,短周期基准面旋回类型发育较全(A型、B型、C型),但个数变化较大。长、中周期基准面旋回分别可以在全盆地、次级凹陷内部对比,短周期基准面旋回可以在洼陷内对比。在LSC1中,煤层主要发育在海侵期和高水位期的辫状河三角洲平原泥炭沼泽中,具有层数多、单层厚度小及分布稳定性差的特征;在LSC2、LSC3中,煤层主要发育在海侵期潮坪的潮上带和潮间带上部泥炭沼泽中,其中LSC2煤层层数少、厚度相对较大、稳定性相对较好,而LSC3煤层特征与LSC1的相似。长周期基准面旋回中,海侵期发育的煤层多位于短周期上升半旋回或下降半旋回的底部,高水位期发育的煤层多位于短周期下降半旋回的顶部。
引用
收藏
页码:534 / 541
页数:8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