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人为扰动下垫面类型影响水源涵养功能的评价

被引:11
作者
史东梅 [1 ]
蒋光毅 [2 ]
彭旭东 [3 ]
李叶鑫 [4 ]
金慧芳 [1 ]
林姿 [1 ]
机构
[1] 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2] 重庆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总站
[3] 贵州大学林学院
[4]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关键词
土壤; 水; 入渗; 水源涵养功能; 下垫面; 城镇化; 三峡库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7 [水土保持];
学科分类号
0815 ; 082802 ; 090707 ; 0910 ;
摘要
城镇化引起的各种人为扰动地貌单元的水源涵养功能较原地貌明显降低是造成城市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在降雨和排水管网设计能力一定条件下,也是加剧城市内涝的主要原因。该文采用野外调查、室内物理分析及AHP(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层次分析综合评价法,系统地分析了各种人为地貌单元的物质组成和持水性能变化并综合评价了其对原地貌水源涵养功能的影响特征。结果表明:1)各种扰动地貌单元>2 mm土体颗粒质量分数在45%以上,原地貌<2 mm土壤颗粒质量分数在92%以上;扰动地貌不均匀系数和曲率系数分别在11.05~41.30和0.32~3.15之间变化,其中不均匀系数较原地貌减小了4.51%80.27%;各种扰动地貌单元土壤容重为施工便道(1.74 g/cm3)>边坡绿化带(1.54 g/cm3)>1 a弃渣堆积体(1.48 g/cm3)>2 a弃渣堆积体(1.34 g/cm3)>3 a弃渣堆积体(1.31 g/cm3),比坡耕地依次增加33.85%、18.46%、13.85%、3.08%和0.77%;扰动地貌的土壤总孔隙度、土壤田间持水量和饱和含水量则表现出相反趋势。2)人为扰动地貌单元土壤入渗性能总体小于原地貌单元,而原地貌土壤稳定入渗率则在2.83~6.22 mm/min之间变化;当项目区林地转化为新弃渣堆积体时对降雨和城市洪水动态调节功能影响最大,转化为施工便道时影响最小;人为扰动地貌单元土壤水库总库容、兴利库容和滞洪库容总体低于原地貌,当项目区草地转化为施工便道时对土壤持水能力及调蓄地表径流能力危害最大。3)各种扰动地貌单元水源涵养能力明显小于原地貌单元,以施工便道(0.421)最差,林地最好(0.651);在城镇化过程中应重视城镇水面、林草地的空间分布及占地面积,对短期松散堆积体也最好进行临时绿化措施。4)加强对扰动地貌物质组成、大孔隙结构和降雨-径流-入渗连续性定位研究,同时关注各扰动地貌在不同压实条件下土壤水库蓄水性能对项目区雨洪过程线和排水系统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城市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恢复、城市绿化带建设和洪水内涝缓解提供科学依据。
引用
收藏
页码:92 / 102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29 条
[11]   城市化流域的土地利用变化对水文过程的影响——以秦淮河流域为例 [J].
王艳君 ;
吕宏军 ;
施雅风 ;
姜彤 .
自然资源学报, 2009, 24 (01) :30-36
[12]   城市“土壤水库”库容的萎缩及其环境效应 [J].
杨金玲 ;
张甘霖 .
土壤, 2008, 40 (06) :992-996
[13]   江西省人为水土流失现状调查与防治研究 [J].
张茨林 ;
谢颂华 ;
曾建玲 .
农业工程学报, 2008, (08) :54-57
[14]   大青山不同林地类型土壤特性及其水源涵养功能 [J].
巍强 ;
张秋良 ;
代海燕 ;
郭鑫 .
水土保持学报 , 2008, (02) :111-115
[15]  
城市地貌学.[M].刁承泰著;.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6]  
工矿区水土保持.[M].李文银等编著;.科学出版社.1996,
[17]   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径流的影响 [J].
史培军 ;
袁艺 ;
陈晋 .
生态学报, 2001, (07) :1041-1049+1217
[18]   黄土高原地区城郊型侵蚀环境及其特征 [J].
甘枝茂 ;
孙虎 ;
甘锐 ;
不详 .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 , 1999, (02) :40-44+51
[19]   城市化建设人为弃土引发的侵蚀产沙过程研究 [J].
孙虎 ;
甘枝茂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 (03) :98-101
[20]   曲线数值法(SCS模型)在北京温榆河流域降雨-径流关系中的应用研究 [J].
周翠宁 ;
任树梅 ;
闫美俊 .
农业工程学报, 2008, (03) :8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