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中段构造特征及成因模式新见解

被引:11
作者
孙东 [1 ]
王道永 [2 ]
机构
[1] 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
[2] 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关键词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 蛇绿岩; 成因模式; 俯冲; 碰撞; 板块;
D O I
10.19762/j.cnki.dizhixuebao.2011.01.003
中图分类号
P451 [预报工作的组织];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中的蛇绿岩在西藏南部不同地段,表现形式并不相同。通过对缝合带中段的构造特征及蛇绿岩组合特征的深入研究,认为印度板块的大陆地壳北缘具有特殊的波状弯曲的几何边界——东西两端为向北突出的犄角,构造结之间为向南突出的弧形边界。这种特殊的边界条件,在新特提斯洋俯冲碰撞过程中,新特提斯洋首先在突出结点处完成关闭,而发生南北大陆的碰撞;而位于结点之间的洋壳则以结点为中心分别逐渐向南凸的弧形中心扩展,发生结点之间洋壳的关闭和大陆的碰撞;但由于陆壳的刚性和结点的约束,不同长度的南北板块难以得到均衡的调整,致使结点之间南凸部分(仁布-拉孜一线)的新特提斯洋难以俯冲消减至北部欧亚大陆板块之下,而以未消失的新特提斯洋壳残留在这个特殊的位置,形成具有宽度巨大、原始结构有序、构造连续的蛇绿岩。
引用
收藏
页码:56 / 65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7 条
[21]   雅鲁藏布江逆冲带活动的裂变径迹定年证据 [J].
袁万明 ;
王世成 ;
侯增谦 ;
李胜荣 .
科学通报, 2002, (02) :147-150
[22]   雅鲁藏布江蛇绿岩的形成与日喀则弧前盆地沉积演化 [J].
郝杰 ;
柴育成 ;
李继亮 .
地质科学, 1999, (01) :4-12
[23]   日喀则残留型弧前盆地的构造与沉积演化 [J].
郝杰 ;
李日俊 .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1997, (01) :51-56
[24]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的深部结构和构造——INDEPTH—2的初步结果 [J].
赵文津 ;
徐中信 ;
熊嘉育 .
中国地质, 1997, (02) :29-33
[25]   雅鲁藏布江断裂带的构造特征 [J].
武长得 ;
朱红 ;
邓宗策 ;
崔军文 .
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1990, (02) :87-94
[26]   西藏雅鲁藏布江蛇绿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判别 [J].
曹荣龙 .
地质论评, 1986, (01) :24-30
[27]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及其邻区构造演化 [J].
肖序常 ;
万子益 ;
李光岑 ;
曹佑功 ;
周祥 .
地质学报, 1983, (02) :205-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