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北缘合肥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附视频

被引:30
作者
薛爱民
金维浚
袁学诚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
[2] 中国地质勘查技术研究院
关键词
合肥盆地,剥蚀分析,平衡剖面,中、新生代,构造变形和演化;
D O I
10.16108/j.issn1006-7493.1999.02.004
中图分类号
P542.1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合肥盆地中、新生代经历了多次沉降和隆升变化,侏罗系沉积作用分布于整个盆地,中、晚侏罗世盆地内地层遭受广泛剥蚀。白垩纪沉积物局限于盆地东部,最大剥蚀区在盆地东南部。下第三系沉积集中于断裂带控制的断陷盆地中,剥蚀主要在盆地东部和南部。根据南北向平衡剖面分析,早侏罗世盆地为南北挤压,晚侏罗世盆地拉张松驰形成东西向断层;白垩纪受东西向挤压,早第三纪为南北向拉张。东西向平衡剖面分析表明:在盆地内存在一条规模巨大的南北向巨型隆起,隆起形成于早白垩世早期延续到晚白垩世晚期。盆地经历了早侏罗世前挤压推覆,侏罗 白垩纪松驰下陷,白垩纪盆地西部及中部隆升,晚白垩世-早第三纪盆地受南北向拉张作用,形成北断南超的箕状断陷盆地;晚第三纪挤压隆升。
引用
收藏
页码:3 / 5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下扬子地区沿江前陆盆地形成的构造控制 [J].
朱光 ;
徐嘉炜 ;
刘国生 ;
李双应 ;
虞培玉 .
地质论评, 1998, (02) :120-129
[2]   大别山造山带与合肥盆地的构造耦合 [J].
王清晨 ;
从柏林 ;
马力 ;
不详 .
科学通报 , 1997, (06) :575-580
[3]  
大别造山带冷却年龄的40Ar-39Ar和裂变径迹年龄测定[J]. 陈江峰,谢智,刘顺生,李学明,K.A.Foland.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命科学 地学). 1995(10)
[4]   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资料反演合肥盆地古地温和估计沉降率与剥蚀率 [J].
薛爱民,杨小毛 .
地球物理学报, 1994, (06) :787-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