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岗岩构造环境问题:关于花岗岩研究的思考之三

被引:155
作者
张旗 [1 ]
潘国强 [2 ]
李承东 [3 ]
金惟俊 [1 ]
贾秀勤 [4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2]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
[3] 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
[4]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关键词
花岗岩; 玄武岩; 构造环境; 同碰撞; 碰撞后;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88.121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花岗岩与大地构造环境之间的关系是花岗岩研究的热门话题,许多人认为,利用地球化学标志可以判别花岗岩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勿庸置疑,花岗岩构造环境判别方法是仿效玄武岩提出来的。因此,本文从回顾玄武岩构造环境判别开始,详细剖析了Pearce et al(1984b)和Barbalin(1999)关于花岗岩构造环境判别的研究成果,指出了花岗岩构造环境判别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花岗岩地球化学性质主要反映的是花岗岩源区的性质和构造环境,而非花岗岩形成时的构造环境。本文按照全球花岗岩的分布将花岗岩分为产于大洋及其边缘(海岸)的、产于板块边缘和陆内与碰撞有关的和产于陆块内部的三类花岗岩。(1)产于大洋及其边缘(海岸)的花岗岩源于洋壳类型的玄武岩(MORB、IAT、OIB等),花岗岩具明显的地幔印记εNd(t)同位素比值高,Sr同位素比值低),大体可以用现有的判别图判别其形成的构造环境。(2)与碰撞作用有关的花岗岩大多分布在陆块边缘,同碰撞和后碰撞指的是构造(变形)事件,与板块构造环境(洋脊、岛弧、洋岛、裂谷等)在概念上是不同的。区分同碰撞和碰撞后花岗岩不能单靠花岗岩的地球化学标志,也不能单靠花岗岩构造判别图,而应当从岩石组合和岩石性质两方面入手:碰撞有利于形成埃达克岩和(具低Sr低Yb特征的)淡色花岗岩;碰撞后的伸展背景有利于形成非常低Sr高Yb的A型花岗岩。(3)产于陆块内部的花岗岩其形成主要与地幔来源的热有关,花岗岩的地球化学性质主要决定于源岩及形成时的深度,与地表浅层构造作用和事件无关。研究表明,地球上只有大约10%的花岗岩可以探讨其形成的构造环境,20%左右的花岗岩需要研究它们与构造事件的关系(同碰撞或后碰撞),而约70%的产于陆壳上的花岗岩,既无从考虑其形成的构造环境,也无需研究其与构造事件的关系。因此,花岗岩构造环境判别不具有普遍的意义。文中指出,花岗岩构造环境判别方法既存在理论上的不足和概念上的混淆,也存在操作上的困难,需要重新思考。
引用
收藏
页码:2683 / 2698
页数:16
相关论文
共 43 条
  • [1] 花岗岩结晶分离作用问题——关于花岗岩研究的思考之二
    张旗
    潘国强
    李承东
    金惟俊
    贾秀勤
    [J]. 岩石学报, 2007, (06) : 1239 - 1251
  • [2] 花岗岩成因研究的若干问题
    吴福元
    李献华
    杨进辉
    郑永飞
    [J]. 岩石学报, 2007, (06) : 1217 - 1238
  • [3] 后碰撞花岗岩类的多样性及其构造环境判别的复杂性
    韩宝福
    [J]. 地学前缘, 2007, (03) : 64 - 72
  • [4] 花岗岩的Sr-Yb分类及其地质意义
    张旗
    王焰
    李承东
    王元龙
    金惟俊
    贾秀勤
    [J]. 岩石学报, 2006, (09) : 2249 - 2269
  • [5] 北京燕山地区薛家石梁杂岩体特征、成因、源区性质及岩石圈减薄方式
    苏尚国
    邓晋福
    赵国春
    赵兴国
    刘翠
    [J]. 地学前缘, 2006, (02) : 148 - 157
  • [6] 藏南定结铁镁质麻粒岩矿物化学、PTt轨迹和折返过程
    刘树文
    张进江
    舒桂明
    李秋根
    [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5, (09) : 14 - 24
  • [7] 大兴安岭中生代花岗岩类的地球化学
    林强
    葛文春
    吴福元
    孙德有
    曹林
    [J]. 岩石学报, 2004, (03) : 403 - 412
  • [8] 西藏定结高喜马拉雅石榴辉石岩-镁铁质麻粒岩的岩石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廖群安
    李德威
    易顺华
    卢练
    [J]. 地球科学, 2003, (06) : 627 - 633
  • [9] 当代花岗岩研究的几个重要前沿
    肖庆辉
    邢作云
    张昱
    伍光英
    童劲松
    [J]. 地学前缘, 2003, (03) : 221 - 229
  • [10] 中国东部岩石圈减薄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吴福元
    葛文春
    孙德有
    郭春丽
    [J]. 地学前缘, 2003, (03) : 51 -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