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斡旋受贿犯罪的立法模式——以《刑法修正案(七)》(草案)第11条为视角

被引:7
作者
曾凡燕
机构
[1] 扬州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斡旋受贿; 间接受贿; 罪刑系列; 影响力交易;
D O I
10.15984/j.cnki.1005-9512.2009.01.013
中图分类号
D924.392 [贪污贿赂罪];
学科分类号
030104 ;
摘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七)(草案)》第11条将斡旋受贿犯罪的主体从"国家工作人员"延伸至五类非国家工作人员,因此将《刑法》第388条之规定从受贿罪中独立出来单立罪名十分必要,但我国目前设立受贿罪"罪刑系列"的时机尚不成熟;移植《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影响力交易罪"作为第388条的罪名也欠妥,故应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确立为"斡旋受贿罪",并借此次修订的良机,对《刑法》第388条的法定刑作进一步调整,使法条整体统一与协调。
引用
收藏
页码:38 / 45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   斡旋受贿犯罪立法的反思与重构——以《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为视角 [J].
利子平 ;
辛波 .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 (05) :40-46
[2]   影响力交易的刑事立法思考 [J].
胡陆生 .
中国刑事法杂志, 2006, (03) :69-75
[3]   论斡旋受贿犯罪 [J].
马克昌 .
浙江社会科学, 2006, (03) :70-75
[4]   影响力交易罪立法的模式选择 [J].
邢晓冬 .
甘肃理论学刊, 2006, (02) :148-150
[5]   论影响力交易罪 [J].
袁彬 .
中国刑事法杂志, 2004, (03) :45-51
[6]   斡旋受贿问题研究 [J].
于飞 .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2004, (01) :41-46
[7]   社会危害性理论——一个反思性检讨 [J].
陈兴良 .
法学研究, 2000, (01) :3-18
[8]   论斡旋受贿罪若干有争议问题 [J].
张兆松 .
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1999, (02) :37-39
[9]   论间接受贿 [J].
刘光显 .
中国刑事法杂志, 1998, (05) :30-33+29
[10]   认定间接受贿的两个问题 [J].
王祺国 .
人民检察, 1998, (02) :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