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颜喀拉古特提斯洋的消亡过程反映在巴颜喀拉残留盆地到边缘前陆盆地转化的沉积记录中。鉴于这个前陆盆地与其向克拉通延伸的组成部分──四川盆地现为龙门山逆冲带所分隔,以致已往的沉积盆地研究多将其相割裂,本文将结合巴颜喀拉洋的消亡过程,把这两个盆地视为一个统一整体来加以分析,研究其演变历程。晚二叠世,扬子板块向百楔入的同时,发生向北(昆仑-柴达木陆块)和向南(羌塘-昌都陆块)的双向俯冲消减。本文提出了巴颜喀拉洋的主体闭合,从而开始转化为边缘前陆盆地阶段的时间是在拉丁中晚期,而不是晚三叠世的见解。这点可由拉丁中晚期时,四川盆地川冲广大地区形成与前陆挠曲沉降相对应的前陆隆起得以证明。此时期发生的前陆沉降,结束了被动边缘的饥饿沉积盆地状态,充填了厚逾2,000—10,000m的类复理石沉积,并向扬子克拉通边缘超覆。随着逆冲带的由北向南推进,在诺利-瑞替期形成了滨海含煤磨拉石和陆相含煤磨拉石(逆冲褶皱带地区大多后期被剥蚀).晚三叠世中晚期,逆冲带侵位推进到四川盆地西部边缘的龙门山地带,从而前陆盆地迁移入四川盆地内,进入陆内汇聚的后造山陆相磨拉石前陆盆地阶段。晚自垩世-早第三纪,因四川盆地晚期的抬升,这一前陆盆地便逐渐萎缩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