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颜喀拉-川西边缘前陆盆地演化

被引:19
作者
颜仰基,吴应林
机构
[1] 地质矿产部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
关键词
巴颜喀拉-四川盆地,中晚拉丁期转折,边缘前陆盆地演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4.4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巴颜喀拉古特提斯洋的消亡过程反映在巴颜喀拉残留盆地到边缘前陆盆地转化的沉积记录中。鉴于这个前陆盆地与其向克拉通延伸的组成部分──四川盆地现为龙门山逆冲带所分隔,以致已往的沉积盆地研究多将其相割裂,本文将结合巴颜喀拉洋的消亡过程,把这两个盆地视为一个统一整体来加以分析,研究其演变历程。晚二叠世,扬子板块向百楔入的同时,发生向北(昆仑-柴达木陆块)和向南(羌塘-昌都陆块)的双向俯冲消减。本文提出了巴颜喀拉洋的主体闭合,从而开始转化为边缘前陆盆地阶段的时间是在拉丁中晚期,而不是晚三叠世的见解。这点可由拉丁中晚期时,四川盆地川冲广大地区形成与前陆挠曲沉降相对应的前陆隆起得以证明。此时期发生的前陆沉降,结束了被动边缘的饥饿沉积盆地状态,充填了厚逾2,000—10,000m的类复理石沉积,并向扬子克拉通边缘超覆。随着逆冲带的由北向南推进,在诺利-瑞替期形成了滨海含煤磨拉石和陆相含煤磨拉石(逆冲褶皱带地区大多后期被剥蚀).晚三叠世中晚期,逆冲带侵位推进到四川盆地西部边缘的龙门山地带,从而前陆盆地迁移入四川盆地内,进入陆内汇聚的后造山陆相磨拉石前陆盆地阶段。晚自垩世-早第三纪,因四川盆地晚期的抬升,这一前陆盆地便逐渐萎缩消
引用
收藏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 [1] 扬子台地西缘早、中三叠世古地理重建
    吴应林
    颜仰基
    秦建华
    [J]. 岩相古地理, 1995, 15 (03) : 17 - 33
  • [2] 龙门山及川西高原地区的地壳结构与深部构造.[J].崔作舟;陈纪平;.中国地质科学院562综合大队集刊.1994, 00
  • [3] 龙门山中生代前陆盆地时间地层格架及其盆地生长的动态模型研究
    赵玉光,肖林萍
    [J]. 四川地质学报, 1994, (03) : 217 - 224
  • [4] 四川盆地形成演化与油气勘探领域
    邓康龄
    [J]. 天然气工业, 1992, (05) : 7 - 12+6
  • [5] 龙门山造山带崛起和川西陆前盆地沉降
    罗志立
    龙学明
    [J]. 四川地质学报, 1992, (01) : 1 - 17
  • [6] 四川盆地西部晚三叠世早期地层及其沉积环境
    邓康龄
    何鲤
    秦大有
    何志国
    不详
    [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 1982, (03) : 204 - 210
  • [7] 秦巴及邻区地质-构造特征概论.[M].张二朋等编著;.地质出版社.1993,
  • [8] 龙门山冲断带与川西前陆盆地的形成演化.[M].刘树根著;.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
  • [9] 中国含油气盆地沉积学.[M].吴崇筠等著;.石油工业出版社.1992,
  • [10] 秦岭及邻区三叠系.[M].殷鸿福等著;.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