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疑罪从无及其适用

被引:7
作者
王星译
机构
[1] 清华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合理怀疑; 疑利被告; 疑罪从无; 罪疑惟轻; 裁判规则;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4.1 [总则];
学科分类号
030104 ;
摘要
我国实务界和学术界对疑罪从无的性质、辐射范围、适用后果等问题存在一定的误解,对其进行扩张式解读,从而模糊了其应有的界限。作为一项具有实体法、证据法面向的裁判规则,疑罪从无的适用首先以证据裁判规则、严格证明规则、自由心证原则等为制度性前提,并受到主体、对象、时点等诸多方面的限制。除此之外,疑罪从无还受到裁判文书说理、裁判者良心等内外机制的约束。"从无罪"并非疑罪从无适用的唯一后果,"从轻罪"、"从轻刑"亦符合该原则的基本要义。不加区分地拒绝对疑罪的"从轻处置"是狭隘的,将其等同于我国司法实践中"留有余地的疑罪从轻"判决并加以批判也是不理智的。理性观之,疑罪从无既非当下防范冤假错案的唯一出路,亦非祛除刑事司法顽症的万能良药。
引用
收藏
页码:63 / 82
页数:20
相关论文
共 37 条
[1]   疑罪从无处理的程序法规制 [J].
姚显森 .
现代法学, 2014, 36 (05) :96-110
[2]   冤假错案的原因和对策 [J].
朱孝清 .
中国刑事法杂志, 2014, (02) :3-9
[3]   严防冤案若干问题思考 [J].
陈光中 ;
于增尊 .
法学家, 2014, (01) :56-66+176
[4]   刑事诉讼法解释论纲 [J].
汪海燕 .
清华法学, 2013, 7 (06) :6-23
[5]   从王书金到聂树斌——“疑罪从无”的误用 [J].
张千帆 .
民主与科学, 2013, (05) :48-49
[6]   论无罪推定原则及其在中国的适用 [J].
陈光中 ;
张佳华 ;
肖沛权 .
法学杂志, 2013, 34 (10) :1-8
[7]   论疑罪从无 [J].
沈德咏 .
中国法学, 2013, (05) :5-21
[8]   “疑罪从无”的当代命运与规则要义 [J].
郝川 .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9 (01) :32-37+173
[9]   有利被告的定位 [J].
邢馨宇 .
法学, 2012, (02) :29-42
[10]   有利被告的大陆法系话语 [J].
邢馨宇 .
中国刑事法杂志, 2012, (01) :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