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社会转型的同源性与非同源性

被引:5
作者
戚攻 [1 ]
郭勤 [2 ]
机构
[1] 中共重庆市委党校社会学部
[2] 重庆邮电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社会转型; 同源性; 非同源性; 博弈;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61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问题];
学科分类号
0305 ; 030503 ;
摘要
中国“社会转型”因社会主义制度结构先于其工业化设置而具有不同于西方先发国家19世纪社会转型的政治、经济结构。这样的社会实存,既对我国市场化社会转型产生着强大的规制并促使其保持“社会主义”的同源性,又意味着中国社会转型与其它国家由工业化使然的社会转型具有非同源性特征。然而,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转型,是因国家工业化导入市场机制而发生的一种必然回应,因而它又与世界其它国家由工业化使然的社会转型具有某些同源性的特质和特征;正如马克思所说,“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中国社会转型的两种或两类同源性现象及过程,本身存在着理论谱系、逻辑传统、方法论和价值观张力等非同源性的基元;于是,规制我国社会转型的基本制度场域的既成性,并不能帮助我们完全有效地规避“工业化+市场机制→社会转型”的潜在风险;而且中国社会转型还将长期处于一种同源性与非同源性博弈的性状之中。
引用
收藏
页码:71 / 78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论“回应”范式 [J].
戚攻 .
社会科学研究, 2006, (04) :115-121
[2]   关于和谐社会基础理论研究的思考 [J].
戚攻 .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06, (04) :25-28
[3]   我国转型期社会分化的动力机制 [J].
戚攻 .
社会科学研究, 2003, (03) :98-103
[4]   论中国社会转型的发展叠加性 [J].
戚攻 .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 (03) :5-10
[5]  
社会发展理论与社会发展战略[M].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 贾高建著, 2005
[6]  
另一只看不见的手[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李培林著, 2005
[7]  
社会发展的时空结构[M].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 景天魁著, 2002
[8]  
简明英汉社会学辞典[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蔡文辉, 2002
[9]  
近代中国经济思想史[M].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叶世昌著, 1998
[1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 人民出版社 , 马克思, 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