莺歌海盆地新构造运动与超压体系喷溢油气成藏作用

被引:21
作者
徐辉龙 [1 ]
丘学林 [2 ]
孙金龙 [2 ]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 
[2]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 
基金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广东省科技计划;
关键词
新构造运动; 超压体系; 幕式喷溢活动; 底辟构造带; 油气成藏; 莺歌海盆地;
D O I
10.16562/j.cnki.0256-1492.2006.03.013
中图分类号
P736.1 [海洋地质构造]; P744.4 [石油和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莺歌海盆地是在岩石圈伸展减薄和红河断裂带南段的右旋扭动联合作用下形成的一个以伸展为主的转换—伸展盆地。受该应力场作用,盆地新构造运动活跃,主要表现包括中新统末、上新统与第四纪之间及层系内部的不整合,盆地的沉降,沉积中心的迁移,断裂活动,底辟带的发育与分布,泥火山和地震等。新构造运动不但控制了盆地的形成演化、沉降—沉积中心的迁移和底辟构造带发育以及它们的雁行排列特征,同时还控制了盆地油气的成藏和分布。莺歌海盆地是一个强超压盆地,新构造时期断裂的多期活动及其控制的多期底辟活动不但形成超压体系(包括油气)快速垂向运移的通道,同时决定了莺歌海超压盆地油气田的快速幕式充注成藏规律。成熟的烃类以溶解状态储存在超压体系中,当超压体系孔隙流体压力大于封闭盖层破坏压力时封闭盖层就产生水压破裂,超压体系便沿着活动断裂和底辟带等通道发生喷溢活动,油气向上或侧向往过渡带和常压带运移聚集成藏,随着压力的下降,断裂重新闭合形成新的封闭层。这一喷溢过程以幕式活动形式周而复始,在超压盆地的过渡带和常压带中形成大的油气藏。
引用
收藏
页码:93 / 100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中国近海含油气盆地新构造运动与油气成藏 [J].
龚再升 .
地球科学, 2004, (05) :513-517
[2]   红河断裂带两侧地震震源机制及构造意义 [J].
朱俊江 ;
詹文欢 ;
丘学林 ;
徐辉龙 ;
唐诚 .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04, (03) :239-247
[3]   莺歌海盆地超压流体活动与断裂系统的相互关系 [J].
殷秀兰 ;
李思田 ;
杨计海 ;
张启明 .
地球学报, 2002, (02) :141-146
[4]   莺歌海盆地底辟发育机理与流体幕式充注 [J].
郝芳 ;
李思田 ;
龚再升 ;
杨甲明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1, (06) :471-476
[5]   沉积盆地超压系统演化、流体流动与成藏机理 [J].
郝芳 ;
董伟良 .
地球科学进展, 2001, (01) :79-85
[6]   莺歌海盆地速度结构及其对油气勘探的意义 [J].
夏戡原 ;
周蒂 ;
苏达权 ;
E.Flueh ;
叶三余 ;
何汉漪 ;
陈卫东 ;
谢玉洪 ;
王桂先 ;
刘赛君 ;
符干 ;
王建新 ;
陈金海 .
科学通报, 1998, (04) :361-367
[7]   莺歌海盆地地震异常体特征及其地震地质解释 [J].
王槐基 .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 1997, (02) :59-66
[8]   莺歌海盆地泥底辟带天然气成藏条件及勘探方向 [J].
何家雄 ;
陈红莲 ;
陈刚 ;
张伟 ;
不详 .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 . , 1995, (03) :9-15
[9]   沉积盆地异常超压与岩石破裂耦合动力学模型综述 [J].
陈红汉,孙永传,李思田 .
地质科技情报, 1994, (04) :65-71
[10]  
龚再升,李思田等著.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盆地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