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经济地理格局形成的机制与表现

被引:18
作者
吴松弟
机构
[1]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关键词
近代; 经济地理格局; 形成机制; 表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129.9 [中国经济地理]; K25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949年)];
学科分类号
060205 ;
摘要
在开埠通商、先进生产力进入中国的大背景下,通过港口—腹地这一先进生产力空间扩散和区域联系的主要途径,在进出口贸易的强大推动下,近代中国经济布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大致表现在物流的主要流向和交通布局的改变、现代工业与市的分布、区域经济中心的转移、近代经济区的形成、上海和香港的作用以及大的区域经济差距的改变等8个方面。
引用
收藏
页码:65 / 72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7 条
  • [1] 市的兴起与近代中国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
    吴松弟
    [J].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05) : 51 - 66+95
  • [2] 半工业化.[M].彭南生; 著.中华书局.2007,
  • [3] 发展与落差.[M].戴鞍钢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 [4]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M].邹逸麟主编;.科学出版社.2001,
  • [5] 中国经济地理概论.[M].刘再兴等编著;孙敬之主编;.商务印书馆.1994,
  • [6] 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M].吴承明 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 [7] 一种耐高温微胶囊颗粒香精及其制备方法[P]. 侯亚龙;穆海菠;罗昌荣.中国专利:CN100420390C,2006-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