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稃面双峰乳突的研究

被引:18
作者
张文绪
裴鑫德
机构
[1] 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北京
关键词
水稻; 稃面双峰乳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1 [稻];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对28个籼稻和粳稻品种共113粒样本稃面的双峰乳突扫描电镜图片进行分析,发现双峰乳突可分为“锐型”(Acute type)和“钝型”(Obtuse type)两类。以G(x)=44.4788-0.4308X1-0.4263X2+0.075X3的双峰乳突判别函数公式和后验概率进行判别,认定籼亚种属“锐型”、粳亚种属“钝型”双峰乳突,故将这一方法称为“双峰乳突鉴定法”。讨论了该方法对水稻分类和古栽培稻研究的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691 / 697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 [J].
严文明 .
农业考古, 1982, (01) :19-31+151
[2]   从河姆渡遗址出土稻谷试论我国栽培稻的起源、分化与传播 [J].
游修龄 .
作物学报, 1979, (03) :1-10+65
[3]   水稻光敏核不育系N422s的广亲和性及分类地位初探 [J].
李任华 ;
王象坤 ;
杨振玉 ;
罗志华 .
作物学报, 1996, (04) :495-499
[4]   稻属20个种外稃乳突的扫描电镜观察 [J].
张文绪 ;
汤圣祥 .
作物学报, 1997, (03) :280-288
[5]   长江中下游出土古稻考察报告 [J].
周季维 .
云南农业科技, 1981, (06) :1-6+50
[6]   我国三个野生稻种谷粒和花药形态的扫描电镜观察 [J].
王国昌 ;
卢永根 .
中国水稻科学, 1991, (01) :7-12
[7]   栽培稻和普通野生稻基因组的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初步分析 [J].
孙传清,毛龙,王振山,朱立煌,王象坤 .
中国水稻科学, 1995, (01) :1-6
[8]   舞阳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炭化稻米的发现、形态学研究及意义 [J].
陈报章,王象坤,张居中 .
中国水稻科学, 1995, (03) :129-134
[9]   水稻颖壳硅石的初步研究及其意义 [J].
陈报章,王象坤 .
中国水稻科学, 1995, (04) :242-244
[10]   三种原产中国的野生稻和栽培稻外稃表面乳突结构的比较观察研究 [J].
汤圣祥,张文绪 .
中国水稻科学, 1996, (01) :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