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棉花育种技术的创新与成就

被引:42
作者
郭香墨
范术丽
王红梅
严根土
机构
[1]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农业部棉花改良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棉花; 遗传育种; 进展; 展望;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62 [棉];
学科分类号
摘要
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进行了6次棉花品种换代,每次更换使单产提高10%左右,纤维品质、抗病性和早熟性持续提高,中棉所10、12、16、19、35、41及鲁棉1号、冀棉8号等代表性品种为我国棉花生产作出巨大贡献。20世纪90年代起,抗虫棉育种、生化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现代育种技术逐渐应用于品种改良,使我国棉花育种的科技创新水平持续提高。讨论了我国棉花品种在纤维品质、抗黄萎病、耐盐碱等方面仍存在的缺陷,并就今后棉花遗传育种的目标、技术路线和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
引用
收藏
页码:323 / 330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高纤维强力棉花种质系苏远7235 BAC文库的构建 [J].
王省芬 ;
马骏 ;
马峙英 ;
张桂寅 ;
郑拥民 .
棉花学报, 2006, (04) :200-203
[2]   早熟不早衰短季棉品种(系)及其杂交后代抗氧化酶系统活性变化 [J].
宋美珍 ;
喻树迅 ;
范术丽 ;
原日红 ;
黄祯茂 .
棉花学报, 2006, (01) :63-64
[3]   我国棉花科技现状及发展趋势——在农业部棉花生产形势及产业发展战略研讨会上的报告 [J].
喻树迅 .
中国棉花, 2004, (09) :5-6
[4]   棉花高强纤维QTLs的微卫星标记筛选 [J].
张天真 ;
袁有禄 ;
郭旺珍 ;
John Yu ;
Russell J Kohel ;
不详 .
中国农业科学 , 2001, (04) :363-366
[5]   双价杀虫基因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在烟草中的表达 [J].
崔洪志,郭三堆 .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1998, (01) :7-13
[6]   棉花抗虫性研究与利用 [J].
夏敬源 .
棉花学报, 1996, (02) :57-64
[7]   我国棉花抗枯、黄萎病育种研究进展 [J].
马存 ;
陈其煐 .
中国农业科学, 1992, (01) :50-57
[8]   中棉所12的选育及其种性研究 [J].
谭联望 ;
刘正德 .
中国农业科学, 1990, (03) :12-19
[9]   外源抗枯萎病棉DNA导入感病棉的抗性转移 [J].
黄骏麒 ;
钱思颖 ;
刘桂铨 ;
薛达元 ;
应苗成 ;
洪爱华 ;
周光宇 ;
翁坚 ;
曾以申 ;
龚蓁蓁 ;
王自芳 ;
杨晓霞 .
中国农业科学, 1986, (03) :32-36+97
[10]  
棉枯萎抗性的形成规律[M].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高永成著,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