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区气溶胶的源和汇与沙尘暴研究综述

被引:14
作者
李富刚 [1 ]
李仑格 [1 ]
林春英 [1 ]
王广河 [2 ]
汪晓滨 [2 ]
机构
[1] 青海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
[2]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气溶胶; 沙尘暴; 源与汇;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513 [粒状污染物];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2 ;
摘要
西北地区是我国沙尘暴发生次数频繁、发生强度最大的地区,近年来发生的大沙尘暴源地均位于新疆、甘肃和内蒙古的干燥沙漠或戈壁地带。由这些地区起源的沙尘既对全球气候有影响,又对全球化学物质的循环有重要意义。该地区荒漠化严重,已成为全球四大沙尘暴高发区之一的中亚沙尘暴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文中综合论述了中国西北地区沙尘气溶胶的源和汇与输运过程,概括性总结了近20多年来对西北地区沙尘暴的研究成果。
引用
收藏
页码:586 / 591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56 条
[11]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M]. 气象出版社 , 中央气象局 编定, 1979
[12]  
A global three-dimensional model of the tropospheric sulfur cycle[J] . J. Langner,H. Rodhe.Journal of Atmospheric Chemistry . 1991 (3)
[13]   中国地区沙尘气溶胶输送过程的数值模拟 [J].
周荣卫 ;
刘红年 ;
蒋维楣 .
气象科学, 2004, (01) :16-25
[14]   沙尘源区与沉降区气溶胶粒子的理化特征 [J].
刘明哲 ;
魏文寿 ;
高卫东 ;
周宏飞 ;
Sadayo Yabuki .
干旱区地理, 2003, (04) :334-339
[15]   兰州皋兰山顶春季大气气溶胶的监测与分析 [J].
奚晓霞 ;
郭治龙 ;
姚卡玲 ;
杨侃 ;
刘治国 .
兰州大学学报, 2003, (05) :101-104
[16]   沟谷坡面风沙起动规律研究 [J].
杨具瑞 ;
方铎 ;
毕慈芬 ;
李桂芬 ;
李文萍 ;
刘兴年 .
力学与实践, 2003, (05) :14-17
[17]   影响拜格诺结的若干因素分析 [J].
何丽红 ;
武建军 ;
郑晓静 .
中国沙漠, 2003, (04) :13-20
[18]   中国西北沙尘源区与日本沉降区大气气溶胶粒子理化特征及对比 [J].
刘明哲 ;
魏文寿 ;
周宏飞 ;
Sadayo Yabuki .
中国沙漠, 2003, (04) :74-80
[19]   沙纹弹道成因理论评析 [J].
孙显科 ;
张凯 ;
张大治 ;
吕亚军 ;
喻利华 .
中国沙漠, 2003, (04) :137-141
[20]   东亚地区沙尘气溶胶的源和汇 [J].
张凯 ;
高会旺 .
安全与环境学报, 2003, (03) :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