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的本质回归:乡村性的认知与保护

被引:54
作者
尤海涛 [1 ,2 ]
马波 [3 ]
陈磊 [2 ]
机构
[1] 青岛大学国际商学院
[2] 临沂大学商学院
[3] 青岛大学旅游学院
关键词
乡村旅游; 乡村性; 乡村意象; 可持续发展;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592.3 [旅游事业建设与发展];
学科分类号
120203 ;
摘要
乡村旅游已成为国内旅游的一种重要模式。通过文献分析,从理论认知与游客感知两个层面认为乡村性与其所决定的乡村意象共同构成了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力。而乡村性在快速的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已经受损,过度强化经济功能的乡村旅游则可能加剧这一趋势。基于对"农家乐"及"景区化"两种不同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评价,认为不同开发模式中都存在着过度强化短期旅游经济利益,忽视乡村旅游核心吸引力的认知与保护,导致乡村性退化的共同特征,使得快速发展的乡村旅游在不断侵蚀着自我发展的根基,并逐渐背离了自身发展的宗旨,呈现出不可持续性。因而提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关注乡村性的保护,明确城乡规划中资源特色型乡村旅游地的功能地位及其未来用地发展方向,保护乡村居民参与旅游与分享旅游的权益,转变政府角色,注重乡村现代化发展中新的乡村意象的塑造,以使乡村旅游与乡村建设得以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引用
收藏
页码:158 / 162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苏州乡村旅游客源市场特征及开发对策 [J].
刘昌雪 ;
汪德根 .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8, (04) :369-373
[2]   中国旅游业转型发展的若干重要问题 [J].
马波 .
旅游学刊, 2007, (12) :12-17
[3]   乡村旅游的乡村性测评模型——以江西婺源为例 [J].
冯淑华 ;
沙润 .
地理研究, 2007, (03) :616-624
[4]   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认识——基于对20个乡村旅游概念的定量分析 [J].
林刚 ;
石培基 .
开发研究, 2006, (06) :72-74
[5]   对北京郊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 [J].
王兵 ;
罗振鹏 ;
郝四平 .
旅游学刊, 2006, (10) :63-69
[6]   阳朔乡村旅游国内外游客需求分析的启示 [J].
张文祥 .
旅游学刊, 2006, (04) :11-12
[7]   乡村旅游发展的围城效应与对策 [J].
邹统钎 .
旅游学刊, 2006, (03) :8-9
[8]   现代性、后现代性与乡村旅游 [J].
左晓斯 .
广东社会科学, 2005, (01) :179-184
[9]   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 [J].
何景明 ;
李立华 .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 (05) :125-128
[10]   乡村意象与乡村旅游开发刍议 [J].
熊凯 .
地域研究与开发, 1999, (03) :7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