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斯勒心理疾患量表中文10项版与6项版在大学生心理调查中的应用

被引:16
作者
徐浩 [1 ,2 ,3 ]
熊华英 [2 ,3 ]
陈跃辉 [1 ,2 ,3 ,4 ]
王莉 [2 ,3 ,4 ]
刘涛 [3 ,5 ]
康玉坤 [1 ,4 ]
付亮亮 [2 ,3 ]
康林 [1 ]
谢玲 [1 ]
李娜 [1 ]
王英梅 [4 ]
谭正萍 [4 ]
刘昌波 [4 ]
尹小琳 [4 ]
徐秋杰 [4 ]
罗莹 [4 ]
冯佳 [4 ]
李涛 [1 ,3 ,4 ,6 ]
邓伟 [1 ,3 ,6 ]
机构
[1]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
[2] 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华西第四医院)
[3] 四川大学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
[4] 四川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5] 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
[6]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精神医学研究室
关键词
大学生; 凯斯勒心理疾患量表; 心理健康;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B844.2 [青少年心理学];
学科分类号
040202 ;
摘要
目的比较凯斯勒心理疾患量表的两种版本(K6、K10)在高校大学生心理调查中的应用,并分析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方法采取随机分层抽样方法在四川某高校抽取1 380名大学生,选用凯斯勒心理疾患量表对其进行心理调查,并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秩和检验、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 380名大学生的K6与K10得分均值分别为(4.62±3.72)与(7.82±5.91)分,其中K6得分大于12者占3.8%,K10得分大于19者(4级)占4.3%;不同年级及年龄段之间的大学生K6或K10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K6与K10得分间的相关系数为0.973(P﹤0.05)。结论不同年级与年龄段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差异较大;K6量表可在大学生心理调查中推广使用。
引用
收藏
页码:4493 / 4496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大学生焦虑抑郁情绪心理干预效果评价研究 [J].
蒋霞 .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25 (03) :10-14
[2]   肺结核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J].
成君 ;
张慧 ;
李仁忠 ;
骆颖慧 .
中国公共卫生 , 2011, (04) :389-391
[3]   凯斯勒心理疾患量表在意外伤害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中的应用 [J].
郑文贵 ;
徐凌忠 ;
周成超 ;
李向云 .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9, 23 (03) :175-178+191
[4]   简易心理状况评定量表Kessler10中文版的信度和效度评价 [J].
周成超 ;
楚洁 ;
王婷 ;
彭倩倩 ;
何江江 ;
郑文贵 ;
刘冬梅 ;
王兴洲 ;
马宏峰 ;
徐凌忠 .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8, (06) :627-629
[5]   大学生心理理论与抑郁、述情障碍、社交技能的关系 [J].
王小倩 ;
汪凯 ;
张蕾 ;
高莉玲 .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8, 16 (12) :1343-1345
[6]   医科大学生心理卫生状况及相关因素的调查分析 [J].
张付全 ;
唐秋萍 ;
邓云龙 ;
范华 ;
王燃燃 .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4, (01) :63-65
[7]   15年来中国心理卫生杂志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总结 [J].
刘欣 ;
徐海波 .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3, (02) :124-126
[8]   北京市大学生心理卫生状况调研 [J].
王建中 ;
樊富珉 .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2, (05) :331-333
[9]   562名医科大学生心理卫生状况调查 [J].
刘琳 .
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1, (02) :125-127
[10]  
Screening for serious mental illness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with the K6 screening scale: results from the WHO World Mental Health (WMH) survey initiative[J] . Ronald C.Kessler,Jennifer GreifGreen,Michael J.Gruber,Nancy A.Sampson,EvelynBromet,MariusCuitan,Toshi A.Furukawa,OyeGureje,HristoHinkov,Chi‐YiHu,CarmenLara,SingLee,ZeinaMneimneh,LandonMyer,MarkOakley‐Browne,JosePosada‐Villa,RajeshSagar,Maria CarmenViana,Alan M.Zaslavsky.Int. J. Methods Psychiatr. Res. . 2010 (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