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沟通视阈下的微信传播解读

被引:48
作者
王欢
祝阳
机构
[1] 北京邮电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关键词
交往; 沟通; 微信; 关系; 失范;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206 [传播理论];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微信在人际沟通领域引发了一场革命,基于"媒介是人体器官延伸"的理论,分析微信功能,探讨微信进入社会流程后对社会成员的人际思考与对沟通方式的塑造作用。微信备受现代人的青睐,分别从满足体现自我价值、情感表达、娱乐消遣3个方面进行阐释。深入思考微信社交的本质变化:由原有的"弱关系"向基于手机通讯录的"强关系"转变,实现了基于熟人关系的全新互动。微信的半匿名性引发个体的去个性化与去抑制性,从道德滑坡、语言暴力化、交往快餐式化3个角度剖析其负面效用。
引用
收藏
页码:24 / 27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 [1] 网络社会网中关系强度分析.[D].秦英.北京邮电大学.2009, 03
  • [2] 大学生社会网络的构成、维护与拓展.[D].李美佳.西南大学.2008, 09
  • [3] 网络人际关系的伦理研究.[D].甄晓英.西北师范大学.2007, 08
  • [4] 信息行为学.[M].乔欢; 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 [5] 传播学关键词.[M].陈力丹; 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 [6] 伦理学原理.[M].王海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 [7] 信息方式.[M].(美)马克·波斯特(MarkPoster)著;范静哗译;.商务印书馆.2000,
  • [8] 第二媒介时代.[M].(美)马克·波斯特(MarkPoster)著;范静哗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 [9] 社会心理学.[M].石秀印等编著;章志光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 [10] 手机短信人际传播的文化心理特征——从中国人的“面子观”谈起
    倪桓
    [J].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2009, 16 (03) : 6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