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对大众死刑观的塑造——中国废除死刑的路径分析

被引:7
作者
周详
机构
[1]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治发展与司法改革中心
关键词
死刑; 媒介; 死刑观;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4.12 [刑罚的种类]; G206 [传播理论];
学科分类号
030104 ; 050302 ;
摘要
民意赞同死刑既是支持立法上保留死刑的最基本论据之一,又是刑事司法中影响死刑判决的主要因素。在网络社会中,口语媒介、戏剧媒介、印刷媒介、影视媒介与现代互联网传播媒介交叉影响,通过对信息的加工、处理、控制,人为地塑造着大众的死刑观。因此,要废除死刑,就必须从媒介对文化观念的塑造功能入手。法学学者应当重视大众媒介与死刑观之间的关系,通过各种媒介制造、复制、传播、强化"反思死刑"的文化信息,积极参与大众媒介对中国死刑观的塑造、引导。
引用
收藏
页码:79 / 86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2]  
废止死刑:从全球视角看中国[J]. 罗吉尔·胡德,苗苗,赵远,赵秉志.刑法论丛. 2010(02)
[3]   杀人犯罪及其死刑的社会生物学分析 [J].
黄晓亮 .
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 2009, (05) :72-77
[4]   作为“中国问题”的死刑 [J].
周少华 .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2009, (02) :100-105
[5]   “网络社会”概念辨析 [J].
冯务中 ;
李艳艳 .
广西社会科学, 2008, (09) :175-178
[6]   法律政策语境下的死刑 [J].
汉斯约格 ;
阿尔布莱希特 ;
祁胜辉 .
中外法学, 2005, (05) :534-542
[7]   公众认同、政治抉择与死刑控制 [J].
梁根林 .
法学研究, 2004, (04) :15-27
[8]   “网络社会”的概念辨析 [J].
郑中玉 ;
何明升 .
社会学研究, 2004, (01) :13-21
[9]  
西方媒介史[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法) 让纳内, 2005
[10]  
交流的无奈[M]. 华夏出版社 , (美)彼得斯(JohnDurhamPeters)著,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