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气虚与胃动力障碍的关系

被引:8
作者
陈横昌
机构
[1] 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关键词
脾胃气虚; 胃动力障碍; 病证关系;
D O I
10.14148/j.issn.1672-0482.1996.02.026
中图分类号
R256.3 [脾胃系病证];
学科分类号
100506 ;
摘要
<正> 胃的生理功能是受纳和腐熟水谷,"胃主通降"是胃具有使食糜向下输送到小肠、大肠和促进粪便排泄等生理作用。胃的通降作用主要依赖胃气的推动作用,胃气运动的特点是"降",先要保持"通",正如《临证指南医案·脾胃》曰:"胃宜降则和"。因此任何原因影响胃的通降作用,就会形成胃气的郁滞而致纳食减少,脘腹胀满、便秘等。饮食物的消化过程,是脾胃二气共同作用完成的。脾胃以膜相连,二者又通过经
引用
收藏
页码:62 / 62
页数:1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561例胃脘痛中医证型与胃动力功能的X线钡餐检查探讨 [J].
杨万福 ;
王永录 .
实用中医药杂志, 1995, (04) :26-27+24
[2]   大鼠实验性脾虚证胃电波和胃运动波的研究 [J].
曲瑞瑶,曲柏林,曾文红,王秀琴,曾晓蓓,杨进,李玲凤,徐杰 .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4, (03) :156-158+133-134
[3]   从脾胃升降理论探讨开发胃动力中药的设想 [J].
赵荣莱 .
中医杂志, 1993, (01) :50-51
[4]   慢性胃炎脾气虚证患者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J].
金敬善 ;
赵子厚 ;
危北海 ;
胡玉芳 ;
陈丽华 ;
李伍善 ;
郑绵章 ;
李俊娣 ;
耿佳伟 ;
刘振真 ;
何俊仁 ;
梁代英 .
中医杂志, 1989, (03) :21-22
[5]   脾阴虚证植物神经机能状态初探 [J].
魏睦新 ;
贝叔英 .
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8, (04) :202-203+195
[6]   “证”实质的临床研究 [J].
沈自尹 .
天津中医, 1986, (02) :23-30
[7]   胃脘痛的中医证型与胃电图关系初步探讨(附144例资料分析) [J].
翁泰来 ;
张国芬 ;
陆美芬 ;
费惠珍 ;
林寿宁 ;
张毓鸣 .
广西中医药, 1985, (05) :44-45
[8]   慢性胃炎的中医辨证证型分析 [J].
危北海 ;
金敬善 ;
赵子厚 ;
高寿征 ;
吴文静 ;
王继侠 .
天津中医, 1985, (05) :8-11
[9]   脾气虚本质的初步探讨 [J].
张育轩 ;
于惠钦 ;
史济招 ;
王琰 ;
钱自奋 ;
雍爱琳 ;
陶丽华 ;
严徽瑾 ;
陈娟 ;
陆纯惠 ;
刘伯春 ;
孙江桥 ;
张艳萍 ;
史国春 .
中医杂志, 1983, (08) :72-74
[10]   脾胃病患者的中医辨证与胃电图检查结果关系的探讨 [J].
王建华 ;
连至诚 ;
侯宁 ;
何智明 .
中医杂志, 1983, (06) :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