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二代粘虫大发生机制:1980年个例分析

被引:8
作者
胡高 [1 ]
吴秋琳 [1 ]
武向文 [1 ,2 ]
姜玉英 [3 ]
曾娟 [3 ]
翟保平 [1 ]
机构
[1] 南京农业大学昆虫学系农作物生物灾害综合治理教育部和农业部重点实验室
[2] 上海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3]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关键词
粘虫; WRF模式; 轨迹分析; 东北气旋;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433 [植物虫害及其防治];
学科分类号
090402 ;
摘要
【目的】1980年东北地区1代粘虫在黑龙江大发生,1代成虫羽化盛期也诱到大量的粘虫蛾,但2代粘虫在黑龙江省却并没有大发生,而在吉林省大发生。那么,黑龙江1代成虫迁往何处?吉林省2代粘虫大发生虫源又来自何方?本文通过解析1980年东北粘虫1代成虫的迁入迁出动态和大发生种群的形成过程,为粘虫间歇性猖獗的预测和治理提供依据。【方法】基于WRF模式输出的高分辨率大气背景场,通过轨迹分析和天气学背景分析,阐释1980年东北粘虫1代蛾盛期的发生过程和迁飞动态及其大发生种群的形成机制。【结果】1980年吉林省1代粘虫蛾盛期受东北气旋降水的影响,1代成虫无法成功外迁而滞留,加之从黑龙江迁出的粘虫蛾南迁过程中亦遇雨而迫降吉林,最终导致当年吉林2代粘虫的暴发。此外,由于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南,高压中心7月第6候南移到东北平原而盛行偏北气流,辽宁省有一定比例的南迁粘虫蛾能跨海进入山东、河北。【结论】无法成功外迁而滞留(包括迁出后由于轨迹回旋或天气迫降等最终仍在东北境内降落)是东北2代粘虫暴发的根本原因。
引用
收藏
页码:943 / 957
页数:15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东北二代粘虫大发生机制:1978年个例分析 [J].
胡高 ;
吴秋琳 ;
武向文 ;
姜玉英 ;
曾娟 ;
翟保平 .
应用昆虫学报, 2014, 51 (04) :927-942
[2]   昆虫迁飞研究中的轨迹分析方法 [J].
芦芳 ;
翟保平 ;
胡高 .
应用昆虫学报, 2013, 50 (03) :853-862
[3]   2012年黏虫暴发特点分析与监测预警建议 [J].
曾娟 ;
姜玉英 ;
刘杰 .
植物保护, 2013, (02) :117-121
[4]   2012年三代黏虫大发生原因初步分析 [J].
张云慧 ;
张智 ;
姜玉英 ;
曾娟 ;
高月波 ;
程登发 .
植物保护, 2012, 38 (05) :1-8
[5]   卵巢解剖在我国迁飞昆虫研究中的应用 [J].
齐国君 ;
芦芳 ;
胡高 ;
王凤英 ;
高燕 ;
吕利华 .
中国植保导刊, 2011, 31 (07) :18-22
[6]   农作物病虫测报学的发展与展望 [J].
翟保平 .
植物保护, 2010, (04) :10-14+22
[7]   粘虫飞翔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 [J].
张志涛 ;
李光博 .
植物保护学报, 1985, (02) :93-100
[8]   谈谈三代粘虫 [J].
董大獒 ;
戴淑兰 ;
许国忱 .
新农业, 1983, (13) :13-13
[9]   粘虫发生数量与降雨量及相对湿度的关系 [J].
金翠霞 .
昆虫学报, 1979, (04) :404-412
[10]   麦田小气候对第一代粘虫发生数量影响的研究 [J].
李光博 ;
王鸿 ;
赵圣菊 ;
曹淑琴 ;
林振友 .
植物保护学报, 1963, (01) :5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