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建构过程中行为体的施动性——基于社会化理论与社会身份理论的比较研究

被引:21
作者
景晓强 [1 ,2 ]
景晓娟 [3 ,4 ]
机构
[1] 外交学院
[2] 陆军航空兵学院基础部
[3]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4]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青少系
关键词
身份建构; 行为体; 施动性; 社会化理论; 社会身份理论;
D O I
10.13569/j.cnki.far.2010.01.011
中图分类号
C912 [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学科分类号
1407 ;
摘要
世界政治是关于身份建构的政治。对于行为体如何在身份建构过程中发挥施动性,社会化理论和社会身份理论有不同的解释。在社会化理论视角下,社会化者借助强势地位,通过军事强制、利益奖惩、规范传授等机制主导身份建构过程,而受到安全、利益和行为适当性的驱动,被社会化者会在不同程度上接受或者内化给定的身份。无论是社会化者还是被社会化者,行为体的施动性表现为对结构的强化性再造。而在社会身份理论视角下,行为体不分强弱,同样都可以主导身份建构过程,身份建构是集体自尊驱动下的自主过程。社会竞争、社会创造和社会流动是常用的身份建构战略。行为体的施动性使结构变革成为可能。在比较这两种理论的基础上,文章指出了该领域进一步研究的努力方向。
引用
收藏
页码:101 / 110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2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