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潘地块若尔盖盆地与西秦岭造山带岩石圈尺度的构造关系—深地震反射剖面探测成果

被引:45
作者
高锐 [1 ]
王海燕 [1 ]
马永生 [2 ]
朱铉 [2 ]
李秋生 [1 ]
李鹏武 [1 ]
匡朝阳 [1 ]
卢占武 [1 ]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岩石圈中心
[2]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南方勘探开发分公司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松潘地块; 若尔盖盆地; 西秦岭造山带; 深地震反射剖面; 盆山构造关系;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3.2 [地壳构造];
学科分类号
摘要
若尔盖盆地和西秦岭造山带作为青藏高原东北缘典型的新生代盆山构造,其接合部位的岩石圈结构及其深部构造关系为青藏高原东北缘板块碰撞的深部过程等研究奠定基础。横过盆山结合部位的深地震反射剖面长约63km,记录时间30s(TWT),探测深度超过莫霍面深达岩石圈地幔。该剖面首次揭露出青藏高原东北缘的盆山结合部位地壳和上地幔盖层的结构,发现了若尔盖盆地和西秦岭造山带下地壳以北倾为主的强反射特征,这种北倾的反射特征提供了若尔盖盆地俯冲到西秦岭造山带之下,而西秦岭造山带逆冲推覆到若尔盖盆地之上的地震学证据,初步揭示出若尔盖盆地和西秦岭造山带在挤压构造体系下形成的岩石圈尺度的构造关系,近于平坦的Moho反射特征反映两者在造山后期又经历了强烈的伸展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411 / 418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大别山造山带前陆深地震反射剖面 [J].
董树文 ;
高锐 ;
李秋生 ;
刘晓春 ;
钱桂华 ;
黄东定 ;
匡朝阳 ;
李三忠 ;
管烨 ;
白金 ;
贺日政 ;
李朋武 .
地质学报, 2005, (05) :595-601+725
[2]   中国大陆构造中的西秦岭—松潘大陆构造结 [J].
张国伟 ;
郭安林 ;
姚安平 .
地学前缘, 2004, (03) :23-32
[3]   松潘—甘孜造山带地壳速度结构 [J].
王椿镛 ;
韩渭宾 ;
吴建平 ;
楼海 ;
白志明 .
地震学报, 2003, (03) :229-241+342
[4]   青藏高原东缘新生代构造层序与构造事件 [J].
李勇 ;
侯中健 ;
司光影 ;
A.L.Densmore ;
周荣军 ;
M.A.Ellis ;
李永昭 ;
梁兴中 .
中国地质, 2002, (01) :30-36
[5]   玛沁—兰州—靖边地震测深剖面地壳速度结构的初步研究 [J].
李松林 ;
张先康 ;
张成科 ;
赵金仁 ;
成双喜 .
地球物理学报, 2002, (02) :210-217
[6]   新疆地学断面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的西昆仑-塔里木结合带岩石圈细结构 [J].
高锐 ;
肖序常 ;
刘训 ;
管烨 ;
李秋生 ;
卢德源 ;
李朋武 .
地球学报, 2001, (06) :547-552+570
[7]   横过西昆仑造山带与塔里木盆地结合带的深地震反射剖面 [J].
高 锐 ;
黄东定 ;
卢德源 ;
钱桂 ;
李英康 ;
匡朝阳 ;
李秋生 ;
李朋武 ;
冯如进 ;
管 烨 ;
不详 .
科学通报 , 2000, (17) :1874-1879
[8]   青藏高原岩石圈结构与地球动力学的30个为什么 [J].
高锐 .
地质论评, 1997, (05) :460-464
[9]   白龙江地区的逆冲推覆构造 [J].
李亚东 .
甘肃地质学报, 1994, (01) :41-49
[10]   松潘-甘孜造山带构造研究新进展 [J].
许志琴 ;
王宗秀 ;
候立玮 .
中国地质, 1991, (12) :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