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潘—甘孜造山带地壳速度结构

被引:125
作者
王椿镛
韩渭宾
吴建平
楼海
白志明
机构
[1]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2] 四川省地震局
[3]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北京
[4] 中国成都
[5] 中国北京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松潘—甘孜造山带; 深地震测深; 地壳上地幔结构; 低速层;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2 [];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位于川西地区的奔子栏—唐克深地震测深剖面以NNE走向穿越松潘—甘孜造山带 .根据人工地震记录分析得到的震相走时和相关的振幅信息 ,确定了该剖面二维P波地壳速度结构 .剖面的地壳结构可分为 5层 ,其中第 1,2 ,3层为上地壳 ;第 4 ,5层为下地壳 .上地壳中部普遍存在低速异常带 ,但龙日坝以北 ,这一低速带与其上覆的低速基底合为一体 .同时 ,沿剖面的地壳速度结构具有较强的横向变化 .据此 ,可将剖面分为 4段 ,即甘孜—理塘断裂以南、甘孜—理塘断裂至鲜水河断裂、鲜水河断裂至龙日坝断裂和龙日坝断裂以北 .这与区域构造划分基本一致 .地壳厚度沿测线从南西向北东逐渐减薄 ,即从金沙江畔的 6 2km减小到黄河附近的 5 2km .根据PmP震相分析 ,莫霍界面深度在鲜水河断裂两侧没有明显变化 .全剖面的地壳平均速度较低 ,为 6 .30km/s.奔子栏—唐克剖面揭示了该地区的“造山带”型地壳上地幔结构特征 .鲜水河断裂带位于剖面的中部 ,该地区的上地壳速度为正异常 ,而下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存在负异常 .笔者认为 ,这是一类有利于强震孕育和发生的深部构造环境 .
引用
收藏
页码:229 / 241+342 +342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川滇地区地壳上地幔三维速度结构研究 [J].
王椿镛 ;
W.D.Mooney ;
王溪莉 ;
吴建平 ;
楼海 ;
王飞 .
地震学报, 2002, (01) :1-16
[2]   利用GPS技术监测青藏高原地壳运动的初步结果 [J].
朱文耀 ;
程宗颐 ;
熊永清 ;
许华冠 ;
黄立人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7, (05) :385-389
[3]   大别造山带上部地壳结构的有限差分层析成像 [J].
王椿镛 ;
张先康 ;
丁志峰 ;
阮红 ;
邓宏钊 .
地球物理学报, 1997, (04) :495-502
[4]   滇西地区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特征的研究 [J].
林中洋 ;
胡鸿翔 ;
张文彬 ;
章惠芬 ;
何正勤 ;
林真明 ;
邱陶兴 .
地震学报, 1993, (04) :428-441+521
[5]   青藏高原的Pn波速度和Moho面的起伏 [J].
丁志峰 ;
曾融生 ;
吴大铭 .
地震学报, 1992, (S1) :592-599
[6]   川西高原中生代碰撞造山带的大地构造演化 [J].
俞如龙 ;
郝子文 ;
侯立玮 .
四川地质学报, 1989, (01) :27-38
[7]   攀西地区的深部地壳结构与构造 [J].
崔作舟 ;
卢德源 ;
陈纪平 ;
张之英 ;
黄立言 .
地球物理学报, 1987, (06) :566-580
[8]   攀西构造带南部地壳与上地幔结构的爆炸地震研究 [J].
熊绍柏 ;
滕吉文 ;
尹周勋 ;
赖明惠 ;
黄一平 .
地球物理学报, 1986, (03) :235-244+313
[9]   二维射线合成地震图的计算及其在平凉—渭南地震测深剖面解释中的应用 [J].
王椿镛 .
地震研究, 1985, (06) :605-616
[10]   我国西南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与现代构造活动特征的探讨 [J].
阚荣举 ;
张四昌 ;
晏凤桐 ;
俞林胜 .
地球物理学报, 1977, (02) :96-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