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G技术分析不同品种茶树抗假眼小绿叶蝉取食行为的差异

被引:14
作者
刘丽芳 [1 ,2 ]
徐德良 [3 ]
穆丹 [1 ,2 ]
韩宝瑜 [2 ]
机构
[1]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2] 中国计量学院浙江省生物计量及检验检疫技术重点实验室
[3] 无锡市茶叶品种研究所
基金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
关键词
假眼小绿叶蝉; 茶树品种; 刺吸行为; 可视DC-EPG; 聚类分析; 抗虫性;
D O I
10.13610/j.cnki.1672-352x.2011.02.013
中图分类号
S435.711 [茶病虫害];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假眼小绿叶蝉是我国最严重的茶树害虫,不同品种对其表现出抗性或感性,EPG是近年用于快速检测作物抗刺吸式害虫的新技术。以浙江、江苏主推的6个茶树良种为供试材料,用可视的DC-EPG技术记录了该叶蝉的刺探取食行为。结果表明:(1)叶蝉在6个品种茶树上的7种基本刺吸波形是相同的。(2)在锡茶5号、苏茶1号上的刺探次数多,在韧皮部内的被动取食波-E波的持续时间长;在龙井43上刺探次数少,在韧皮部内的被动取食波E波持续时间短;苏茶120、中茶108和安吉白茶则居中。(3)使用聚类分析、多重比较分析,评判6个品种茶树抗叶蝉取食能力由强至弱的顺序为龙井43>苏茶120>中茶108>安吉白茶>苏茶1号>锡茶5号,该顺序与田间观察的6个品种茶树上叶蝉虫口密度由小到大的顺序基本一致。认为EPG技术可用于评判不同品种茶树对叶蝉抗性的强弱。
引用
收藏
页码:281 / 286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福建省茶小绿叶蝉抗药性的地区差异 [J].
庄家祥 ;
傅建炜 ;
苏庆泉 ;
李建宇 ;
占志雄 .
茶叶科学, 2009, 29 (02) :154-158
[2]   福建主要茶树品种间假眼小绿叶蝉种群动态及其抗虫性比较 [J].
毛迎新 ;
邹武 ;
马新华 ;
林乃铨 .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09, (01) :16-19
[3]   假眼小绿叶蝉(Empoasca vitis Gothe)在不同品种茶树上的取食行为 [J].
苗进 ;
韩宝瑜 .
生态学报, 2007, (10) :3973-3982
[4]   不同茶树品种间小绿叶蝉类群数量动态与抗虫性比较 [J].
扈克明 ;
张艳梅 ;
王佳芳 ;
谢太华 .
茶叶科学, 2003, (01) :57-60
[5]   茶树对假眼小绿叶蝉的抗性研究 [J].
曾莉 ;
王平盛 ;
许玫 .
茶叶科学, 2001, (02) :90-93
[6]   茶树抗虫品种资源调查及抗性机制研究——Ⅱ.不同品种茶树特征特性对假眼小绿叶蝉抗性的相关分析 [J].
张贻礼 ;
张觉晚 ;
杨阳 ;
黄亚辉 ;
王沅江 .
茶叶通讯, 1994, (02) :4-6
[7]   高产茶树新品种“锡茶5号”选育研究报告 [J].
沈丰年 ;
李明玉 .
福建茶叶, 1987, (04) :18-21+5
[8]  
中国茶树品种志[M].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中国茶树品种志》编写委员会编著, 2001
[9]   ELECTRICAL NATURE OF RECORDED SIGNALS DURING STYLET PENETRATION BY APHIDS [J].
TJALLINGII, WF .
ENTOMOLOGIA EXPERIMENTALIS ET APPLICATA, 1985, 38 (02) :177-186
[10]   ELECTRONIC MEASUREMENT OF PROBING ACTIVITIES OF THE GREEN LEAFHOPPER OF RICE [J].
KAWABE, S ;
MCLEAN, DL .
ENTOMOLOGIA EXPERIMENTALIS ET APPLICATA, 1980, 27 (01) :7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