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炭对花岗岩砖红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总碳分布特征的影响

被引:40
作者
吴鹏豹 [1 ]
解钰 [1 ]
漆智平 [2 ]
吴蔚东 [1 ]
机构
[1] 海南大学热带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
关键词
生物炭; 砖红壤; 团聚体; 总碳; 分布; 牧草;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41 [农家肥料];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通过不同浓度生物炭处理进行海南花岗岩砖红壤的小区试验,研究生物炭对花岗岩砖红壤水稳性团聚体以及土壤总碳的影响。结果表明:18个月后,与对照相比,0.5%或1.0%生物炭处理的水稳性团聚体几何平均直径(GMD)分别提高15.64%和10.80%;大于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分别增加98.75%和88.37%。1.0%生物炭处理下的3~5mm,2~3 mm和0.5~1 mm粒级水稳性团聚体总碳含量比对照分别增加32.24%,39.31%和306.36%;1.0%生物炭处理下>5mm粒级的水稳性团聚体的总碳分配比例比对照增加90.44%。综合分析认为,生物炭对改善花岗岩砖红壤团聚结构、增加土壤总碳含量有积极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643 / 649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3 条
[1]  
施用生物炭对华北平原农田土壤容重、阳离子交换量和颗粒有机质含量的影响[J]. 陈红霞,杜章留,郭伟,张庆忠.应用生态学报. 2011(11)
[2]   生物质炭对红壤性质和黑麦草生长的影响 [J].
黄超 ;
刘丽君 ;
章明奎 .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1, 37 (04) :439-445
[3]   稻草易地还土对丘陵红壤团聚体碳氮分布的影响 [J].
朱捍华 ;
黄道友 ;
刘守龙 ;
吴金水 ;
朱奇宏 ;
苏以荣 ;
曾希柏 .
水土保持学报, 2008, (02) :135-140
[4]   固碳土壤学的核心科学问题与研究进展 [J].
潘根兴 ;
周萍 ;
李恋卿 ;
张旭辉 .
土壤学报, 2007, (02) :327-337
[5]   土壤碳库激发效应研究 [J].
黄文昭 ;
赵秀兰 ;
朱建国 ;
谢祖彬 ;
朱春梧 .
土壤通报, 2007, (01) :149-154
[6]   土壤有机碳激发效应研究进展 [J].
陈春梅 ;
谢祖彬 ;
朱建国 .
土壤, 2006, (04) :359-365
[7]  
土壤物理性质测定法[M]. 科学出版社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物理研究室 编, 1978
[8]   Biochar as a strategy to sequester carbon and increase yield in durum wheat [J].
Vaccari, F. P. ;
Baronti, S. ;
Lugato, E. ;
Genesio, L. ;
Castaldi, S. ;
Fornasier, F. ;
Miglietta, F. .
EUROPEAN JOURNAL OF AGRONOMY, 2011, 34 (04) :231-238
[9]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biochar in field soil [J].
Koide, Roger T. ;
Petprakob, Krittika ;
Peoples, Matthew .
SOIL BIOLOGY & BIOCHEMISTRY, 2011, 43 (07) :1563-1568
[10]   Effects and fate of biochar from rice residues in rice-based systems [J].
Haefele, S. M. ;
Konboon, Y. ;
Wongboon, W. ;
Amarante, S. ;
Maarifat, A. A. ;
Pfeiffer, E. M. ;
Knoblauch, C. .
FIELD CROPS RESEARCH, 2011, 121 (03) :430-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