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及周围地区大气可降水量的分布、变化与各地多变的降水气候

被引:136
作者
蔡英
钱正安
吴统文
梁潇云
宋敏红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甘肃兰州 
[3] 中国科学院东亚区域气候环境重点实验室
[4] 北京 
[5] 甘肃兰州 
关键词
青藏高原及周围地区; 气柱可降水量; 降水气候; 季风环流; 年代际变化; 降水转化率;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26.6 [降水];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为了更深入地分析青藏高原及邻近各地多变的降水气候,利用NCEP1958—1997年月平均比湿、风及高度等再分析资料及我国实测雨量资料等,整体地分析了高原及周围地区气柱可降水量的多年平均特征及其季节变化,也分析了我国南北方大气可降水量的年代际变化和华北及西北区东部干湿年夏季可降水量的差异等。结果表明,高原及周围地区的气柱可降水量有明显的地区及季节变化。本区域内以南亚和东亚夏季风区的可降水量最高,夏季可达60mm或以上;青藏高原上的可降水量最低,冬季为3mm左右。东亚和南亚季风区可降水量的冬夏季节变化最大,夏季的可降水量达冬季值的4倍。华北区干湿夏季的可降水量差异明显,湿年的可降水量可增加20%以上。近40年来华北和西北区东部夏季的气柱可降水量明显减少,而长江流域及江南地区20世纪80年代以来可降水量却部分增加了,呈北干南湿之势,遂形成我国降水北旱南涝的分布格局。这可能与东亚夏季风逐渐趋弱,特别是撤退期逐渐提前有关。另外,我国各地夏季可降水量的平均降水转化率也明显不同,青藏高原上最高,东亚季风区次之,而南疆盆地最低,这也影响了我国多变的降水气候。
引用
收藏
页码:1 / 10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3 条
  • [1] 全球气候变暖对西北地区秋季降水的影响
    张存杰
    高学杰
    赵红岩
    [J]. 冰川冻土, 2003, (02) : 157 - 164
  • [2] 华北和西北区干湿年间水汽场及东亚夏季风的对比分析
    蔡英
    钱正安
    宋敏红
    [J]. 高原气象, 2003, (01) : 14 - 23
  • [3] 东亚夏季风环流与ENSO循环的关系
    陈月娟
    周任君
    简俊
    [J]. 高原气象, 2002, (06) : 536 - 545
  • [4] 青藏高原东部牧区雪灾的环流型及水汽场分析
    梁潇云
    钱正安
    李万元
    不详
    [J]. 高原气象 , 2002, (04) : 359 - 367
  • [5] 青藏高原及周围地区的平均垂直环流特征
    钱正安
    吴统文
    梁潇云
    不详
    [J]. 大气科学 , 2001, (04) : 444 - 454
  • [6] 1873~1995年东亚冬、夏季风强度指数
    施能
    朱乾根
    [J]. 气象科技, 2000, (03) : 14 - 18
  • [7] 华北夏季不同月份降水的年代际变化
    陆日宇
    [J]. 高原气象 , 1999, (04) : 509 - 519
  • [8] 1880年以来华北降水及水资源的变化
    张庆云
    [J]. 高原气象, 1999, (04) : 486 - 495
  • [9] 我国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及华北干旱化趋势
    黄荣辉
    徐予红
    周连童
    不详
    [J]. 高原气象 , 1999, (04) : 465 - 476
  • [10] 关于我国东部夏季风进退的定义
    王安宇
    吴池胜
    林文实
    杨艳
    冯瑞权
    古志明
    梁嘉静
    [J]. 高原气象, 1999, (03) : 400 - 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