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劳分配”在中国:一个宪法概念的浮沉史

被引:12
作者
李响
机构
[1] 暨南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
关键词
按劳分配; 宪法概念; 主体地位;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1 [国家法、宪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3 ;
摘要
按劳分配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多有论述的重要政治经济概念,也是不应忽视的宪法概念。制宪时,中国未效仿苏联等国规定按劳分配内容,这是从实际出发、自主作出的决定。而"按劳分配"在成为通行中译后,历经曲折于1975年实现入宪。在七八宪法继续规定"按劳分配"以及在此前后展开按劳分配大讨论的基础上,八二宪法完善了相关规定。但随着按劳分配作为分配制度主体的地位在现实中相对下降以及1993年并未启动宪法解释,该规定最终在1999年被修改,按劳分配由此整体上趋于边缘。只有在理论上明晰当前条件下按劳分配的基本内涵进而使之走向实践,它才能摆脱百年来数度浮沉的困局并迈向勃兴。
引用
收藏
页码:1195 / 1216
页数:22
相关论文
共 48 条
[1]  
也谈"各尽所能;各取所值"提法的由来.[N].黄琨;.学习时报.2006,
[2]  
当代汉语变迁与中国社会发展.[D].陈志宇.武汉大学.2013, 05
[3]   中国宪法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范结构 [J].
韩大元 .
中国法学, 2019, (02) :5-26
[4]   习近平社会治理法治思想研究 [J].
徐汉明 .
法学杂志, 2017, 38 (10) :1-27
[5]   公民经济自由在中国宪法中的重新确立 [J].
邓肄 .
北方法学, 2017, 11 (04) :46-58
[6]   按劳分配原则中国化的探索历程——经济思想史视角的分析 [J].
魏众 ;
王琼 .
经济研究, 2016, 51 (11) :4-12+69
[7]   我国宪法经济制度规定的重新审视 [J].
李响 .
法学家, 2016, (02) :109-119+179
[8]   “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含义辨析 [J].
王婷 .
经济学家, 2013, (07) :17-23
[9]   新中国宪法财产制度的历史回顾 [J].
甘超英 .
中国法学, 2010, (04) :132-157
[10]   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理论:争论和发展 [J].
蔡继明 .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06) :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