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甲斑蝥素微球介入治疗大鼠肝癌疗效及其机制研究

被引:18
作者
李琦 [1 ]
范忠泽 [1 ]
李先茜 [1 ]
刘晓华 [2 ]
孙珏 [1 ]
顾伟 [3 ]
Paul HENG [2 ]
高虹 [1 ]
机构
[1] 上海中医药大学普陀医院肿瘤科
[2] 新加坡国立大学药学系
[3] 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中医科
基金
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
关键词
肝肿瘤; 介入治疗; 微球; 去甲斑蝥素; 海藻酸; 聚酸酐; 动物,实验;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735.7 [肝肿瘤];
学科分类号
100214 ;
摘要
目的探讨去甲斑蝥素-海藻酸/聚酸酐微球(norcantharidin-alginicacid/polyacidanhydridemicro-spheres,N-MS)介入治疗大鼠肝癌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乳化-化学交联法制备N-MS。建立大鼠肝癌模型,将荷瘤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去甲斑蝥素(norcantharidin,NCTD)组、空白微球(blankmicro-sphere,B-MS)组、NCTD-碘油组和N-MS组。各组荷瘤大鼠分别经肝动脉注入生理盐水、NCTD、B-MS、NCTD-碘油和N-MS。治疗后,观察各组大鼠生存时间、肝肿瘤体积和肝肿瘤坏死程度;采用TUNEL法检测各组大鼠肝肿瘤细胞凋亡指数;采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接法(streptavidin-biotinperoxidasemethod,SP)检测各组大鼠肝肿瘤细胞Ki-67的表达。结果治疗后,N-MS组大鼠的生存期较其他各组明显延长;肝肿瘤体积小于其他各组;肿瘤生长率和肝肿瘤细胞Ki-67的表达明显低于其他各组;肿瘤坏死程度和肝肿瘤细胞凋亡指数均高于其他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N-MS经肝动脉介入对大鼠肝癌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与栓塞肿瘤微血管、缓慢释放NCTD、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和下调Ki-67的表达,从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有关。
引用
收藏
页码:378 / 383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小鼠肝癌原位移植模型的建立及生物学特性 [J].
韩克起 ;
顾伟 ;
胡侠 ;
张亚妮 ;
黄雪强 ;
刘岭 ;
苏永华 ;
凌昌全 .
中西医结合学报, 2004, (05) :372-374
[2]   蜂毒素微球经动脉介入治疗大鼠肝癌的实验研究 [J].
李琦 ;
刘晓华 ;
陈庆华 ;
凌昌全 .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4, (02) :9-11
[3]   大鼠移植性肝癌模型的制作 [J].
李琦 ;
孟庆莉 ;
彭永海 ;
凌昌全 .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2002, (10) :1074-1074
[4]   原发性肝癌的介入治疗临床研究进展 [J].
李琦 .
临床消化病杂志, 2001, (02) :95-96
[5]   经肝动脉灌注莪术油微球对大鼠移植性肝癌的治疗作用 [J].
吴万垠 ;
邓嵘 ;
区勇全 ;
邓时贵 ;
莫莉莉 .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0, (01) :24-26
[6]   Classification and pathology of pituitary tumors [J].
George Kontogeorgos .
Endocrine, 2005, 28 (1) :27-35
[7]  
Targeting of liver tumour in rats by selective delivery of holmium-166 loaded microspheres: a biodistribution study[J] . Frank Nijsen,Don Rook,Cees Brandt,Rudy Meijer,Hub Dullens,Bernard Zonnenberg,John de Klerk,Peter van Rijk,Wim Hennink,Fred van het Schip.European Journal of Nuclear Medicine . 2001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