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化率的直接测算及土地与住房的货币化——中国经济改革中的货币化进程再思考

被引:2
作者
刘建丰
许志伟
潘英丽
机构
[1]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
关键词
货币化率; 货币流速; 货币消失之谜; 土地与住房的过度货币化; 地下经济;
D O I
10.16538/j.cnki.jfe.2018.06.003
中图分类号
F299.23 [城市经济管理]; F301 [土地经济学]; F820 [货币理论];
学科分类号
120405 ; 082802 ; 1204 ; 020101 ; 020203 ; 020204 ;
摘要
值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条重要主线,对Yi(1991)提出的"中国经济改革过程中的货币化进程"问题进行再考察,较科学地测算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货币化率,并对现阶段仍存在的"M2消失之谜"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前者有利于总结我国过去货币化进程的经验教训,对正处在狭义货币化进程中的亚非拉"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后者则有助于理解我国当前的货币创造、货币政策以及资源"脱实向虚"的重要原因。如果学术界不能为我国货币化率测算的核心难题提供一个较准确清晰的答案,那么就很难给上述国家现阶段的货币化进程提供实质性建议。为此,文章初步解决了货币化率直接测算遗留的难题,并分析了"M2消失之谜"的形成原因及其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理论测算表明,我国的货币化率在1952年和1978年分别约为31.7%和42.0%,到1993年基本达到100%;货币化率的年均增速则可分为三个阶段:1952-1960年为4.7%-6.1%,1961-1977年为-0.7%-1.2%,1978-1992年为6.0%-6.7%。文章还发现,剔除狭义货币化因素后,我国M2的平均流速仍在逐年下降,说明现阶段我国经济的"货币流速下降之谜"和"高货币化之谜"并未消失,实证分析表明土地与住房的商品化和货币化可能是一个新的重要因素。经济危机后,我国过多的金融资源流向了房地产市场,这暗示土地与住房的过度货币化可能对实体经济造成了伤害。
引用
收藏
页码:31 / 49
页数:19
相关论文
共 36 条
[21]   中国经济货币化进程:动态演进及实证解说 [J].
刘士余 ;
王辰华 .
金融研究, 2005, (03) :38-49
[22]   “中国之迷”再讨论 [J].
王朝平 .
南开经济研究, 2004, (03) :103-108
[23]   “中国之谜”——文献综述和一个假说 [J].
伍志文 .
经济学(季刊), 2003, (04) :39-70
[24]   数字现金对货币供应与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 [J].
蒲成毅 .
金融研究, 2002, (05) :81-89
[25]   资本存量货币化对货币需求的影响 [J].
帅勇 .
中国经济问题, 2002, (03) :30-35
[26]   地下经济:原因、影响及规模估计方法 [J].
肖文 ;
李黎 .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1, (03) :58-63
[27]   电子货币与货币政策研究 [J].
王鲁滨 .
金融研究, 1999, (10) :71-74
[28]   改革以来的货币需求关系 [J].
秦朵 .
经济研究, 1997, (10) :16-25
[29]   中国的货币化进程、金融控制及改革困境 [J].
张杰 .
经济研究, 1997, (08) :21-26+79
[30]   中国金融资产结构分析及政策含义 [J].
易纲 .
经济研究, 1996, (12) :2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