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震科学史研究

被引:9
作者
冯锐
机构
[1] 不详
[2]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3] 不详
关键词
文化传统; 唯象性研究; 地震预报; 科研文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5 [地震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中国的地震研究约有4000年历史,分先秦的原始认识,秦汉的自然崇拜,随后的感性认识,从清朝康熙至今的科学探索4个阶段.中国对世界地震科学的发展做出4大贡献:张衡发明地动仪,延续4000年的历史地震记载,丰富的震前异常资料,海城等地震的成功预报.中国的现代地震学进展很大,但与经典自然学科相比仍然处于幼年阶段,减灾对策尚不成熟.唯上从众的潜意识、唯象性的研究习惯、空洞的哲理分析是我们的3个历史包袱.今后应采取更加符合目前预测水平的对策,提倡多元文化的并存与融合,建设高层次的中国地震科研文化.
引用
收藏
页码:564 / 582+596 +596
页数:20
相关论文
共 37 条
[21]  
我们为什么未能预报唐山地震?:对海内外中国人的一点说明 .2 查志远. 明报月刊 . 2006
[22]  
Earthquake Prediction .2 Rikitake T. Elsevier Sci Pub Co . 1976
[23]   预警等级预报——一种新的地震预报发布形式和对策的思考 [J].
杨马陵 ;
沈繁銮 ;
王正尚 .
国际地震动态, 2004, (08) :1-12
[24]   关于地震预警的思考 [J].
张晓东 ;
张国民 .
国际地震动态, 2004, (06) :42-46
[25]  
周恩来与防震减灾[M]. 中央文献出版社 , 方樟顺主编, 1995
[26]  
地震生物学概论[M]. 地震出版社 , 蒋锦昌, 1993
[27]  
当代中国的地震事业[M]. 当代中国出版社 , 卫一清, 1993
[28]  
日本侵华七十年史[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 1992
[29]  
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M]. 文物出版社 , 孙机 著, 1991
[30]  
地光探源[M]. 地震出版社 , 徐好民编著, 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