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地区二叠系硅质岩成因分析及沉积环境研究

被引:17
作者
李红敬 [1 ,2 ]
解习农 [1 ]
周炼 [2 ]
苏明 [1 ]
彭伟 [1 ]
陈慧 [1 ]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硅质岩; 稀土元素; 沉积环境; 二叠系; 扬子地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81 [岩石成因];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对扬子地区2个典型剖面即广元上寺剖面和罗甸纳水剖面的二叠系硅质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发现:扬子板块不同地区不同产状的硅质岩稀土元素特征存在差异,燧石条带和团块状硅质岩∑REE均小于层状硅质岩的∑REE;同一地区不同产状的硅质岩Ce/Ce*相差极小,而不同地区Ce/Ce*存在明显差异。硅质岩与围岩(灰岩和页岩)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页岩的∑REE最高,其次为层状硅质岩,再次为灰岩,最低为燧石条带。通过系统的岩石学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广元地区二叠系硅质岩以生物沉积为主,并有一定的热水沉积物质,其沉积环境为大陆边缘中下部;而黔南地区二叠系硅质岩是热水沉积为主,混有少量非热水成因的物质,其形成于远离陆源的洋盆环境。
引用
收藏
页码:564 / 569+575 +575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6 条
[1]  
中国南方大地构造和海相油气地质[M]. 地质出版社 , 马力[等]著, 2004
[2]   鄂东南晚二叠世大隆组层状硅质岩成因地球化学及沉积环境 [J].
徐跃通 .
桂林工学院学报, 1997, (03) :13-21
[3]  
Growth and demise of Permian biogenic chert along northwest Pangea: evidence for end-Permian collapse of thermohaline circulation[J] . Benoit Beauchamp,Aymon Baud. &nbsp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 2002 (1)
[4]  
黔桂地区二叠系统综合研究[M]. 科学出版社 , 沙庆安等主编, 1990
[5]   下扬子区二叠纪主要岩石类型成因的地球化学信息 [J].
杜小弟 ;
黄志诚 ;
陈智娜 ;
刘家润 .
岩相古地理, 1998, (01) :61-70
[6]   华南是特提斯多岛洋体系的一部分 [J].
殷鸿福 ;
吴顺宝 ;
杜远生 ;
彭元桥 .
地球科学, 1999, (01) :3-14
[7]   二叠-三叠纪东特提斯地区古地理、古气候和古海洋演化与地球表层多圈层事件耦合 [J].
颜佳新 ;
赵坤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2, (09) :751-759
[8]   华南地区二叠纪栖霞组碳酸盐岩成因研究及其地质意义 [J].
颜佳新 .
沉积学报, 2004, (04) :579-587
[9]   塔里木盆地下寒武统底部层状硅质岩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意义 [J].
于炳松 ;
陈建强 ;
李兴武 ;
林畅松 .
地质学报, 2005, (02) :261-261
[10]   川西北广元地区海相层系油苗和沥青来源分析 [J].
饶丹 ;
秦建中 ;
腾格尔 ;
张美珍 .
石油实验地质, 2008, 30 (06) :596-599+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