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变径迹、同位素年龄研究苏皖周边隆起构造抬升

被引:18
作者
陈安定
郭彤楼
万景林
机构
[1] 中石化股份公司江苏油田分公司地质科学研究院
[2] 中石化股份公司南方勘探开发分公司
[3]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江苏扬州
[4] 云南昆明
[5] 北京
关键词
裂变径迹; 同位素定年; 苏鲁隆起; 江南古陆; 造山带; 构造抬升; 原型盆地; 盆山转换;
D O I
10.16539/j.ddgzyckx.2004.04.003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利用裂变径迹测年、同位素测年等研究了苏皖周边的江南隆起、张八岭隆起、苏鲁隆起在不同地质年代发生的不同级别构造抬升。研究表明,这些隆起虽然出露元古代地层,然而并非持久存在的"古隆起",而是有过"隆升-夷平-沉积-再隆升"经历的古、今隆起。包括三大隆起在内的苏皖下扬子区曾大面积覆盖古生界、上白垩统、下第三系等沉积物,由于印支—早燕山运动,始新世中期的真武事件(51Ma)和渐新世(38~24Ma)沉积间断等导致了目前海相、陆相盆地的分割和残存。
引用
收藏
页码:379 / 387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东大别地区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的构造意义初析 [J].
吴堑虹 ;
刘顺生 ;
R.Jonckheere ;
G.A.Wagner .
地质科学, 2002, (03) :343-349
[2]   华南、华北地块中生代构造演化与超高压变质岩的折返机制 [J].
杨振宇 ;
董树文 ;
Jean BESSE .
地质论评, 2001, (06) :568-576
[3]   苏北箕状断陷形成的动力学机制 [J].
陈安定 .
高校地质学报, 2001, (04) :408-418
[4]   龙门山造山带-川西前陆盆地系统构造事件研究 [J].
刘树根 ;
赵锡奎 ;
罗志立 ;
徐国盛 ;
王国芝 ;
C.J.L.Wilson ;
Dennis Arne .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2001, (03) :221-230
[5]   裂变径迹方法在大地构造学中的一些应用 [J].
吴堑虹 .
地质地球化学, 2001, (01) :83-89
[6]   鲁东榴辉岩的构造年代学研究进展 [J].
宋明春 ;
崔书学 ;
张希道 .
地质科技情报, 2000, (04) :10-14
[7]   苏北东海地区片麻岩的Nd-Sr同位素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J].
樊金涛 ;
李金玉 .
江苏地质, 2000, (04) :193-199
[8]   皖南变质岩区古生物化石的发现和研究进展 [J].
陈冠宝,徐树桐,石永红 .
地球科学进展, 1999, (02) :39-45
[9]   华南武功山中生代花岗岩体热史及隆升机制研究 [J].
岳焕印 ;
舒良树 ;
王觉富 ;
张进 .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1998, (03) :227-233
[10]   苏北中—晚元古代云台岩群变质作用特征 [J].
陈火根 .
江苏地质, 1997, (04) :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