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长岭铁矿成因矿物学专辑 结束语

被引:9
作者
陈光远
黎美华
汪雪芳
孙岱生
孙传敏
王祖福
速玉萱
林家湘
机构
[1] 武汉地质学院
[2] 成都地质学院
关键词
绿岩带; 层位;
D O I
10.19719/j.cnki.1001-6872.1984.02.012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正>通过此次研究,获得以下初步成果:1.根据绿岩带火山沉积演化,重新划分了弓岭铁矿区地层为4个旋回,10个单元,其中包括7个铁矿层位
引用
收藏
页码:235 / 266
页数:32
相关论文
共 30 条
[21]  
Infrared study of the hydroxyl band in clinoamphiboles .2 Burns,RG,Strens,RG. Science . 1966
[22]  
Application of the Mossbauer effect to silicate mineralogy — I. Iron silicates of known crystal structure .2 Bancroft,G.M.,Maddock,A.G.,Burns,R.G. Geochim. Cosmochim. Acta . 1967
[23]  
Si-O absorption ba‘nd lOOOcnr1 and OH absor-ption bands of chlorite .2 Hayashi H,Oinuma,K. Amer.Mineral . 1967
[24]   我国铁矿床的一种新类型——弓长岭式含石墨的富磁铁矿矿床及其成因 [J].
李绍柄 .
地球化学, 1979, (02) :170-177
[25]   根据矿物包体研究试论弓长岭二矿区磁铁富矿的成因及找矿标志 [J].
李秉伦 ;
李学明 ;
崔贤富 ;
汪芝兰 ;
刘有梅 .
地质与勘探, 1977, (06) :3-11
[26]   我国华北及东北地区前寒武纪岩石K-Ar等时年龄 [J].
钟富道 .
地球化学, 1975, (02) :114-122
[27]   矿物热电效应测试 [J].
李家驹 .
地质科学, 1973, (04) :317-326
[28]   中国岩浆岩的平均化学成分 [J].
黎彤 ;
僥紀龍 .
地质学报, 1963, (03) :271-280
[29]   论变质作用在鞍山式铁矿床富矿形成上的意义 [J].
关广岳 .
地质学报, 1961, (01) :65-76
[30]   中国东北部辽宁山东等省前震旦纪鞍山式条带状铁矿中富矿的成因问题 [J].
程裕淇 .
地质学报, 1957, (02) :153-180+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