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辽河流域古代文明的生态背景分析

被引:26
作者
李宜垠
崔海亭
胡金明
机构
[1]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地理科学中心
[2]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北京
[3] 北京
[4] 长春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生态背景; 西辽河; 古代文明; 生态足迹;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K207 [研究、考订、评论];
学科分类号
060202 ;
摘要
基于孢粉、炭屑显微结构、古土壤遥感资料 ,并结合西辽河流域文化景观的时空格局 ,探讨了人地关系相互作用机制。历史时期西辽河流域的环境变化有两个适宜期和两个欠适宜期 ,与此相适应 ,文化景观则表现为农业文化的 3次兴盛 :上古农业文化兴盛期 ;中古农业文化兴盛期 ;近代农业文化兴盛期。在这 3个农业兴盛期中 ,人类生态足迹逐渐扩大 ,对资源的利用程度逐渐加强 ,对该区域的景观面貌的影响逐渐增大。西辽河流域景观演变不表现为简单的南北摆动 ,而是表现为区域尺度上景观的“弹性变化”。
引用
收藏
页码:291 / 298+350 +350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西辽河流域历史早期的文化景观格局 [J].
胡金明 ;
崔海亭 .
地理研究, 2002, (06) :723-732+804
[2]   全新世中期以来西辽河流域动物地理与环境变迁 [J].
王守春 .
地理研究, 2002, (06) :715-722
[3]   利用炭屑显微结构复原青铜时代的植被 [J].
崔海亭 ;
李宜垠 ;
胡金明 ;
腰希申 ;
李旸 .
科学通报, 2002, (19) :1504-1507+1522
[4]   内蒙西拉木伦河流域考古文化演变的地貌背景分析 [J].
夏正楷 ;
邓辉 ;
武弘麟 .
地理学报, 2000, (03) :329-336
[5]   中国气候-植被关系初探 [J].
周广胜,张新时 .
植物生态学报, 1996, (02) :113-119
[6]   辽西地区新石器—铜石并用时代考古文化序列与分期 [J].
杨虎 .
文物, 1994, (05) :37-52
[7]  
生态学.[M].李博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8]  
辽金农业地理.[M].韩茂莉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9]  
中国历史气候变化.[M].张丕远主编;.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10]  
中国考古学中碳十四年代数据集.[M].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编著.文物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