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米桥潜山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

被引:8
作者
杨池银
武站国
机构
[1] 石油大学
[2] 中国地质大学
关键词
裸露岩溶; 埋藏期; 成岩序列; 腐蚀性流体; 孔隙演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TE112.23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渤海湾盆地千米桥潜山奥陶系储层经历了两次裸露岩溶及古近纪后的深埋藏成岩作用。其中 ,印支 -早燕山期裸露岩溶属溶丘 (梁 ) -洼地型岩溶发育模式 ,是储集空间形成的重要时期。 6期胶结事件的详细解剖表明 ,喜马拉雅期深埋藏岩溶主要与腐蚀性热流体的作用有关 ,是形成现今储层孔隙系统的最关键时期。局限的热液岩溶和裸露的背斜轴部之下地表岩溶的混合带 ,对千米桥潜山奥陶系孔隙分布具有重要控制作用。印支期挤压逆冲形成的背斜轴部 ,特别是潜山内幕背斜形态与潜山顶面形态相互协调的区域 ,是储层发育最好的部位。
引用
收藏
页码:319 / 323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古洞穴型碳酸盐岩储层特征研究——以塔河油田奥陶系古洞穴为例 [J].
肖玉茹 ;
何峰煜 ;
孙义梅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3, (01) :75-80+86
[2]   黄骅坳陷徐杨桥-黑龙村潜山带逆冲构造的发现及其意义 [J].
陈清华 ;
刘池洋 ;
李琴 ;
王书香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2, (04) :353-356
[3]   济阳坳陷下古生界潜山储集体特征 [J].
徐国盛 ;
李国蓉 ;
王志雄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2, (03) :248-251+256
[4]   千米桥潜山奥陶系储层特征及孔隙演化 [J].
李建英 ;
卢刚臣 ;
孔凡东 ;
李廷辉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1, (04) :367-371
[5]   和田河气田奥陶系碳酸盐岩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附视频 [J].
顾乔元 ;
杨威 ;
王清华 ;
赵仁德 ;
刘效曾 .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2001, (04) :390-395
[6]   黄骅盆地孔西潜山前第三系基底内幕构造解释 [J].
漆家福 ;
杨池银 ;
张俊 ;
王子煜 ;
李建英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1, (01) :30-32+37
[7]   渤海湾盆地北部奥陶系潜山油气藏成藏组合及勘探技术 [J].
吴永平 ;
杨池银 ;
王喜双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0, (05) :1-4+21
[8]   中国西南部的岩溶及其与华北岩溶的对比 [J].
袁道先 .
第四纪研究, 1992, (04) :352-361
[9]  
华北地台早古生代岩相古地理[M]. 地质出版社 , 冯增昭等著, 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