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27 条
东昆仑造山带祁漫塔格地区白干湖含钨锡矿花岗岩:岩石学、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岩石成因
被引:34
作者:
高永宝
[1
,2
]
李文渊
[2
]
机构:
[1] 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国土资源学院
[2] 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
来源:
关键词:
花岗岩;
地球化学;
锆石U-Pb定年;
Hf同位素;
白干湖钨锡矿床;
祁漫塔格;
D O I:
10.19700/j.0379-1726.2011.04.002
中图分类号:
P618.67 [钨];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白干湖钨锡矿床发育大量与成矿关系密切的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表明含矿更长花岗岩形成于(429.5±3.2)Ma,二长花岗岩形成于(430.5±1.2)Ma。锆石Hf同位素组成表明,二长花岗岩的εHf(t)为–2.31~5.57,T2DM主体为1188~1390 Ma;含矿更长花岗岩εHf(t)为–2.17~1.19,T2DM主体为1338~1552 Ma,两者具有相同的岩浆来源。在地球化学特征上,二长花岗岩稀土总量高,重稀土相对轻稀土明显亏损,具中等—强烈Eu负异常,富集Y、Zr、Hf、Th、U,亏损Rb、Nb、Ta,属于弱准铝质或弱过铝质A型花岗岩;更长花岗岩受结晶分异以及后期岩浆热液影响,地球化学特征表现出一定的差异。两者均为早志留世造山后局部拉张环境下地幔底侵重熔古老长英质地壳所形成。综合研究认为,矿区钨锡成矿作用主要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早志留世,地幔底侵重熔古老长英质地壳形成的含钨花岗质岩浆侵入过程中,形成了岩体顶边部以及接触带中夕卡岩型、云英岩型钨矿体;第二阶段,岩浆期后热液淋滤围岩钨锡等金属,沿裂隙充填形成了石英脉型钨矿体。
引用
收藏
页码:324 / 336
页数:13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