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大气可吸入颗粒物的研究进展

被引:73
作者
乔玉霜 [1 ,2 ]
王静 [1 ]
王建英 [1 ]
机构
[1]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
[2] 河南大学
关键词
可吸入颗粒物; 来源及源解析; 基本特性; 采样及分析方法; 健康影响;
D O I
10.19316/j.issn.1002-6002.2011.02.005
中图分类号
X513 [粒状污染物];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可吸入颗粒物逐渐成为我国许多大中城市的首要空气污染物,对其研究是当前国际大气化学界的研究热点。纵观国内外有关可吸入颗粒物的研究进展,主要是围绕可吸入颗粒物的来源及解析技术、基本特性、采样及分析方法、对人类危害和对环境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同时也对今后的研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引用
收藏
页码:22 / 26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29 条
[21]   北京市能见度下降与颗粒物污染的关系 [J].
宋宇 ;
唐孝炎 ;
方晨 ;
张远航 ;
胡敏 ;
曾立民 ;
李成才 ;
毛节泰 ;
MICHAEL BERGIN .
环境科学学报, 2003, (04) :468-471
[22]   TSP-PM10-PM2.5-2型中流量大气颗粒物采集系统的开发和应用 [J].
王玮 ;
刘红杰 .
中国环境监测, 2003, (01) :35-38
[23]   我国大气颗粒物暴露与人群健康效应的关系 [J].
阚海东 ;
陈秉衡 .
环境与健康杂志, 2002, (06) :422-424
[24]   大气可吸入颗粒物研究进展 [J].
朱广一 .
环境保护科学, 2002, (05) :3-5
[25]   上海市大气PM2.5中Cu、Zn、Pb、As等元素的浓度特征 [J].
沈轶 ;
陈立民 ;
孙久宽 ;
郑志坚 ;
郭红连 .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04) :405-408
[26]  
北京市西北城区取暖期环境大气中PM10的物理化学特征[J]. 时宗波,邵龙义,李红,A.G.Whittaker,T.P.Jones,K.A.BeruBe,R.J.Richards.环境科学. 2002(01)
[27]   大气可吸入颗粒物的研究进展 [J].
蒋红梅 ;
王定勇 .
环境科学动态, 2001, (01) :11-15
[28]   激光散射法测量TSP和PM10的最佳采光角及立体角的研究 [J].
许德毓 ;
蔡小舒 .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2001, (01) :57-60+65
[29]   城市大气气溶胶的物理化学特性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J].
任丽新 ;
游荣高 ;
吕位秀 ;
张文 ;
王秀玲 .
气候与环境研究, 1999, (01) :6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