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景观格局演变分析

被引:24
作者
黎聪
李晓文
郑钰
宋晓龙
曾桉
机构
[1]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水环境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湿地景观; 景观格局演变; 景观指数; 转移矩阵; 衡水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37 [自然资源合理开发与环境保护];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基于1987年、1997年和2005年3期TM遥感数据,对衡水湖的湿地景观空间格局及其演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域以农田为景观基质,水体和芦苇沼泽交错分布构成区域湿地生境的主体斑块,其余景观类型呈以小尺度斑块散布于区域中。保护区湿地景观改变较明显,湿地由1987年的20.2%上升到1997年的23.4%,2005年占到22.3%,农田向湿地类型的转变最为显著,农田和湿地类型之间的动态转换关系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保护区土地利用结构和景观格局的演变。从景观类型水平来看,表现为水体的平均斑块面积增加,由1987年的3.5187hm2减到1997年的2.0187hm2到2005年为4.3997hm2,破碎度指数下降;聚合度指数和最大斑块指数先降后升,而连接度指数先增后减;芦苇沼泽平均斑块面积下降明显,由1987年的2.6169hm2降到1997年的0.5437hm2,到2005年为0.3558hm2,且形状日趋复杂自然,最大斑块指数和聚合度指数持续减少,而连接度指数的变化趋势则相反,但总体上芦苇沼泽沼泽小面积斑块数量仍占相当比例,破碎化程度仍维持较高水平。在景观整体水平上,保护区的景观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呈缓慢上升趋势,破碎化指数由1987年的51.068增到1997年的74.0985后2005年减为37.88,以农田为景观基质的蔓延度指数则先降后升。景观格局分析表明,衡水湖保护区湿地面积逐步恢复,破碎化程度降低且景观日趋多样化,连通性虽不及1987年历史最高水平却呈加强趋势,湿地生境质量得到优化,2005年湿地恢复的景观格局的空间配置达到3个时期的历史最高水平,也体现了保护区规划管理取得一定成效。
引用
收藏
页码:1571 / 1578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1]  
干旱区河流廊道景观生态学研究[M]. 科学出版社 , 周华荣, 2007
[12]  
长江中游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态学基础[M]. 高等教育出版社 , 方精云,赵淑清,唐志尧等著, 2006
[13]  
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M]. 科学出版社 , 傅伯杰等编著, 2001
[14]  
Indicators of landscape function: comparing patchiness metrics using remotely-sensed data from rangelands[J] . Gary N Bastin,John A Ludwig,Robert W Eager,Vanessa H Chewings,Adam C Liedloff.Ecological Indicators . 2002 (4)
[15]   近10年来长江下游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J].
李晓文 ;
方精云 ;
朴世龙 .
地理学报, 2003, (05) :659-667
[16]   关于景观格局演变研究的几个问题 [J].
张秋菊 ;
傅伯杰 ;
陈利顶 .
地理科学, 2003, (03) :264-270
[17]   干旱区内陆流域区域景观生态风险分析——以阜康三工河流域为例 [J].
陈鹏 ;
潘晓玲 .
生态学杂志, 2003, (04) :116-120
[18]   三工河流域绿洲景观格局的定量分析 [J].
王玉朝 ;
赵成义 ;
蒋平安 ;
宋郁东 .
水土保持学报, 2002, (03) :51-55
[19]   黑河流域景观结构分析 [J].
卢玲 ;
李新 ;
程国栋 ;
肖洪浪 .
生态学报, 2001, (08) :1217-1224+1393
[20]   黑河流域中游地区景观变化研究 [J].
卢玲 ;
程国栋 ;
李新 ;
不详 .
应用生态学报 , 2001, (01) :6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