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2 条
土地利用变化对长阳县非点源污染负荷的影响研究
被引:8
作者:
汪朝辉
[1
,2
]
陈蓓青
[1
]
程学军
[1
]
梁东业
[1
]
机构:
[1] 长江科学院空间信息技术应用研究所
[2] 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来源:
基金:
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
关键词:
非点源污染;
输出系数模型;
RS;
GIS;
贡献率;
长阳县;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52 [水体污染及其防治];
学科分类号:
0815 ;
摘要:
利用输出系统模型,结合RS和GIS技术,对长阳县非点源污染负荷进行空间分布模拟和总负荷的估算。结果表明:①长阳县非点源污染负荷TN(总氮),TP(总磷)从2000年到2006年呈逐步上升趋势,这种变化趋势与土地开发利用关系密切;在空间分布上,TN,TP由东向西纵深发展,污染负荷空间分布更加广泛;非点源污染负荷总量增加显著,2000年到2006年TN负荷增加幅度达到55.56%,TP负荷增加幅度为42.51%。②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非点源污染负荷总量的贡献率存在差异,对TN贡献率较大的土地利用类型是耕地、林地、草地;对TP贡献率较大的依次是林地、耕地、草地和建设用地。③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非点源污染负荷的贡献率也在发生变化,从2000年到2006年,耕地对TN的贡献率的变化最突出,上升了19%,草地贡献率下降了11%;草地对TP的贡献率变化最大,下降了18%,其次是建设用地,贡献率上升了5%左右。
引用
收藏
页码:17 / 21
页数:5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