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被引:26
作者
张赛
王龙昌
机构
[1] 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方山地农业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关键词
土壤团聚体; 有机碳; 保护性耕作; 西南丘陵区;
D O I
10.13870/j.cnki.stbcxb.2013.04.046
中图分类号
S152.4 [土壤结构];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为了探讨保护性耕作对旱作农田套作模式土壤团聚体的影响,在重庆北碚西南大学试验农场对传统耕作(T)、垄作(R)、传统耕作+覆盖(TS)和垄作+覆盖(RS)4种处理下的西南紫色土丘陵区小麦-玉米-大豆套作体系玉米大豆共生时期土壤团聚体进行筛分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在玉米条带,随着团聚体粒级的减小各处理间水稳性团聚体质量分数差异降低,且差异主要出现在>0.25mm粒级的大团聚体中。但是在小麦-大豆条带,不同处理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没有明显差异。不同土层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趋势一致,大小排序为A1(>2mm粒级的团聚体)>A2(2~0.25mm粒级的团聚体)>M2(<0.053mm粒级的团聚体)>M1(0.25~0.053mm粒级的团聚体)。0-5cm土层>2mm粒级的团聚体含量在36.31%~54.84%之间,低于5-10cm土层的含量(55.22%~70.73%),耕作处理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0-5cm土层中,5-10cm土层各处理间没有差异。不同粒级团聚体内有机碳含量大小排序为A2>A1>M1>M2,有机碳主要富集在2~0.25mm粒级的团聚体内,其中的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变化尤其敏感。保护性耕作措施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虽然2~0.25mm粒级中的有机碳含量最高,但是它的质量分数较低,土壤总有机碳增加主要是由于>2mm粒级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提高。在西南紫色土丘陵区小麦-玉米-大豆套作模式下,保护性耕作有利于改善土壤团聚体结构,增加大团聚体含量,促进土壤有机碳的固定。
引用
收藏
页码:263 / 267+272 +272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秸秆还田对宁南半干旱地区土壤团聚体特征的影响 [J].
张鹏 ;
贾志宽 ;
王维 ;
路文涛 ;
高飞 ;
聂俊峰 .
中国农业科学 , 2012, (08) :1513-1520
[2]   小麦/玉米/大豆套作的产量、氮营养表现及其种间竞争力的评定 [J].
雍太文 ;
杨文钰 ;
向达兵 ;
陈小容 ;
万燕 .
草业学报, 2012, 21 (01) :50-58
[3]   稻田垄作免耕对土壤团聚体和有机质的影响 [J].
袁俊吉 ;
彭思利 ;
蒋先军 ;
谢德体 .
农业工程学报, 2010, 26 (12) :153-160
[4]   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水稳定性团聚体及有机碳分布的影响 [J].
刘恩科 ;
赵秉强 ;
梅旭荣 ;
HWAT BingSo ;
李秀英 ;
李娟 .
生态学报, 2010, 30 (04) :1035-1041
[5]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的分布及其有机碳含量的变化 [J].
何淑勤 ;
郑子成 .
水土保持通报, 2010, 30 (01) :7-10
[6]   保护性耕作对华北平原土壤团聚体特征的影响 [J].
周虎 ;
吕贻忠 ;
杨志臣 ;
李保国 .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09) :1973-1979
[7]   土壤有机碳稳定机制研究进展 [J].
刘满强 ;
胡锋 ;
陈小云 .
生态学报, 2007, (06) :2642-2650
[8]   土壤有机碳库与土壤结构稳定性关系的研究进展 [J].
彭新华 ;
张斌 ;
赵其国 .
土壤学报, 2004, (04) :618-623
[9]   Influence of soil tillage systems on aggregate stability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C and N in different aggregate fractions [J].
Kasper, Martina ;
Buchan, G. D. ;
Mentler, A. ;
Blum, W. E. H. .
SOIL & TILLAGE RESEARCH, 2009, 105 (02) :192-199
[10]  
The role of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and glomalin in soil aggregation: comparing effects of five plant species[J] . Matthias C. Rillig,Sara F. Wright,Valerie T. Eviner.Plant and Soil . 200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