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还田对宁南半干旱地区土壤团聚体特征的影响

被引:108
作者
张鹏 [1 ,2 ]
贾志宽 [1 ,2 ]
王维 [1 ,2 ]
路文涛 [1 ,2 ]
高飞 [1 ,2 ]
聂俊峰 [1 ,2 ]
机构
[1] 不详
[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旱区节水农业研究院
[3] 不详
[4] 农业部旱地作物生产与生态重点开放实验室
[5] 不详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土壤团聚体; 宁南半干旱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2 [土壤物理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目的】探明秸秆还田对土壤团聚体的影响,为宁南半干旱区作物生产及土壤培肥制度的建立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通过4年秸秆还田定位试验,设置了不同秸秆粉碎还田量处理:谷子秸秆还田量为3 000 kg.hm-2(低,L)、6 000 kg.hm-2(中,M)、9 000 kg.hm-2(高,H),玉米秸秆还田量为4 500 kg.hm-2(低,L)、9 000 kg.hm-2(中,M)、13 500 kg.hm-2(高,H),对照为秸秆不还田。对不同处理条件下干筛和湿筛下各团聚体指标进行分析。【结果】各秸秆还田处理干筛下0—40 cm土层>0.25 mm团聚体含量(DR0.25)、平均重量直径(mean weight diameter,D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eometric mean diameter,DGMD)均显著高于CK处理,各还田处理的分形维数均显著低于CK;湿筛法分析表明,供试土壤中团聚体以机械稳定性团聚体为主,随秸秆还田量的增加,0—40 cm土层水稳性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WMWD)、几何平均直径(WGMD)和分形维数的顺序均为:H,M处理>L处理>CK;各处理土壤团聚体破坏率(PAD)和不稳定团粒指数(ELT)在0—40 cm土层内均表现出近似"Z"字形趋势,且CK显著高于各还田处理(P<0.05)。【结论】在宁南半干旱区采用秸秆还田对提高土壤团聚体含量具有明显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1513 / 1520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 [1] 两种基于芦苇秸秆还田的改良措施对崇明东滩围垦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呼吸的影响
    陈金海
    李艳丽
    王磊
    张文佺
    王红丽
    付小花
    乐毅全
    管永健
    邱忠虹
    [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1, 30 (02) : 307 - 315
  • [2] 秸秆粉碎还田与化肥配施对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董勤各
    冯浩
    杜健
    [J]. 农业工程学报, 2010, 26(S2) (S2) : 156 - 162
  • [3] 耕作方式对黑土团聚体含量及特征的影响
    范如芹
    梁爱珍
    杨学明
    张晓平
    申艳
    时秀焕
    [J]. 中国农业科学, 2010, 43 (18) : 3767 - 3775
  • [4] 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水稳定性团聚体及有机碳分布的影响
    刘恩科
    赵秉强
    梅旭荣
    HWAT BingSo
    李秀英
    李娟
    [J]. 生态学报, 2010, 30 (04) : 1035 - 1041
  • [5] 长期施肥对黑土有机碳矿化和团聚体碳分布的影响
    苗淑杰
    周连仁
    乔云发
    曲均峰
    徐文越
    [J]. 土壤学报, 2009, 46 (06) : 1068 - 1075
  • [6] 宁夏黄土区不同植物群落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安韶山
    黄懿梅
    郑粉莉
    [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8, (02) : 300 - 307
  • [7] 秸秆还田和腐熟有机肥对水稻土培肥效果对比分析
    杨志臣
    吕贻忠
    张凤荣
    肖小平
    刘沫
    [J]. 农业工程学报, 2008, (03) : 214 - 218
  • [8] 农作物秸秆在循环经济中的综合利用
    张晓文
    赵改宾
    杨仁全
    王影
    [J]. 农业工程学报, 2006, (S1) : 107 - 109
  • [9]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团粒及微团粒的分形特征
    刘梦云
    常庆瑞
    齐雁冰
    [J].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6, (04) : 47 - 51
  • [10] PAA/PAM共聚新型功能高分子材料对土壤结构性状的影响
    何传龙
    李布青
    殷雄
    闫晓明
    [J]. 土壤通报, 2003, (06) : 513 - 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