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负责任的工程:伦理准则的解释与内置

被引:8
作者
王大洲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大学跨学科工程研究中心
关键词
伦理准则; 伦理解释; 工程师; 德性; 负责任的工程; 工程教育;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B82-057 [道德与科学技术];
学科分类号
01 ; 0101 ;
摘要
文章探讨了工程伦理准则的模糊性和伦理解释的必要性,揭示了工程师在工程伦理解释中的主体地位,阐明了工程伦理准则内置于工程实践的一般机理,并据此提出:需要着力塑造大批有德性的工程师;需要着力重塑工程教育和工程伦理教育体系;需要着力塑造工程师的良好社会形象,以感召更多优秀年轻人加入工程师队伍。只有这样,工程伦理准则才能更好地内置于工程实践之中,从而建设更为负责任的工程。
引用
收藏
页码:1 / 7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民国时期工程师节述论 [J].
李海涛 .
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 2019, 11 (06) :566-575
[2]   中国工程师伦理意识的变迁——关于《中国工程师信条》1933-1996年修订的技术与社会考察 [J].
苏俊斌 ;
曹南燕 .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08, 30 (06) :14-19+110
[3]   工程伦理学的若干理论问题——兼论为“实践伦理学”正名 [J].
李伯聪 .
哲学研究, 2006, (04) :95-100+129
[4]   维特根斯坦论语言和规则 [J].
N.马尔科姆 .
哲学译丛, 1994, (05) :41-47
[5]  
工程伦理[M]. 清华大学出版社 , 李正风, 2019
[6]  
工程伦理[M]. 浙江大学出版社 , 查尔斯·E.哈里斯, 2018
[7]  
尼各马可伦理学[M]. 商务印书馆 , 亚里士多德, 2017
[8]  
法律解释学导论[M]. 法律出版社 , 王利明, 2017
[9]  
地方性知识[M]. 中央编译出版社 , (美)克利福德·吉尔兹(CliffordGeertz)著, 2000
[10]  
哲学研究[M]. 商务印书馆 , (奥)维特根斯坦(LudwigWittgenstein)著,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