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滑短桩与桩周土共同作用的探讨

被引:10
作者
雷用 [1 ]
刘国政 [2 ]
郑颖人 [1 ]
机构
[1] 后勤工程学院军事建筑工程系
[2]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
抗滑短桩; 接触带; 共同作用; 分析;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TU473 [桩基及深基础];
学科分类号
081401 ;
摘要
根据某工程的应力监测结果和ANSYS计算结果,就抗滑短桩与桩周土共同作用进行探讨,得出了两点认识:第一,考虑桩土接触带贡献作用和桩-土共同工作是更趋于实际情况的,也是更经济合理的;考虑比不考虑桩土接触带的贡献,作用在抗滑短桩上的剩余水平下滑力约小10%。第二,接触带采用合适的弹性模量和厚度进行计算的结果与监测结果相当接近(相差≯5%)。
引用
收藏
页码:17 / 21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桩基础的设计方法与施工技术.[M].高大钊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2]  
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M].(瑞士)瓦尔夫(Wolf;J.P.)著;吴世明等译;.地震出版社.1989,
[3]   抗滑短桩越顶问题的有限元验证 [J].
雷用 ;
刘文平 ;
赵尚毅 .
后勤工程学院学报, 2006, (03) :1-4
[4]   土-结构物接触面统计损伤本构模型 [J].
杨林德 ;
刘齐建 .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06, (01) :79-82+86
[5]   桩–土界面摩擦对静压桩挤土效应的影响分析 [J].
罗战友 ;
王伟堂 ;
刘薇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5, (18) :3299-3304
[6]   土与结构物接触面物理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J].
胡黎明 ;
濮家骝 .
岩土工程学报, 2001, (04) :431-435
[7]   接触面薄层单元耦合本构模型 [J].
卢廷浩 ;
鲍伏波 .
水利学报, 2000, (02) :71-75
[8]   一种土与结构接触面模型的建立及其应用 [J].
张冬霁 ;
卢廷浩 .
岩土工程学报, 1998, (06) :65-69
[9]   土与结构材料接触面的变形及其数学模拟 [J].
殷宗泽,朱泓,许国华 .
岩土工程学报, 1994, (03) :14-22
[10]   荷载转移法和土-结构相互作用分析 [J].
扶长生 .
工程力学, 1989, (04) :8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