橄榄岩-熔体的相互作用:岩石圈地幔组成转变的重要方式

被引:61
作者
张宏福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华北东部; 中生代; 捕虏晶和捕虏体; 橄榄岩-熔体反应; 岩石圈地幔;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88.12 [侵入岩、深成岩];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橄榄岩-熔体/岩浆的相互作用常被用来解释蛇绿岩套橄榄岩、造山带橄榄岩、超镁铁质侵入杂岩体、地幔橄榄岩捕虏体中某些具有不平衡结构和矿物组成的岩石的形成过程。橄榄岩-熔体的反应主要有两种方式,即消耗橄榄石(和单斜辉石)生成斜方辉石或消耗斜方辉石生成橄榄石(和单斜辉石)。反应的结果不仅造成矿物百分含量的变化,而且造成矿物组成的变化;后者更重要但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华北东部中生代玄武质岩石中具有环带状结构的橄榄石和辉石捕虏晶,特别是具有环带状结构的地幔橄榄岩捕虏体的发现,暗示这种橄榄岩-熔体的相互作用在华北东南部中生代岩石圈地幔中很可能普遍存在,为岩石圈地幔组成转变和快速富集的重要方式。这是全球首例由橄榄岩-熔体相互反应造成的岩石圈地幔大规模的组成变化。反应熔体来源途径主要有地壳来源和软流圈地幔来源。来源不同的熔体与橄榄岩的反应造成的组成变化完全不同。
引用
收藏
页码:65 / 75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 [1] 太行山中段新生代玄武岩中高镁橄榄石捕虏晶:残留古老岩石圈地幔样品
    汤艳杰
    张宏福
    英基丰
    [J]. 岩石学报, 2004, (05) : 254 - 263
  • [2] 鲁西费县中生代玄武岩及幔源捕掳晶的矿物化学:对岩石圈地幔性质的制约
    裴福萍
    许文良
    王清海
    王冬艳
    林景仟
    [J]. 高校地质学报, 2004, (01) : 88 - 97
  • [3] 鲁西中生代高镁闪长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探讨
    巫祥阳
    徐义刚
    马金龙
    许继峰
    王强
    [J].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03, (03) : 228 - 236
  • [4] 汉诺坝榴辉岩相石榴辉石岩——岩浆底侵作用新证据
    樊祺诚
    隋建立
    刘若新
    周新民
    [J]. 岩石学报, 2001, (01) : 1 - 6
  • [5] 下地壳及壳幔过渡带化学不均一性──河北汉诺坝地区深源捕虏体元素地球化学证据
    张国辉
    周新华
    孙敏
    陈绍海
    冯家麟
    [J]. 地球化学, 1998, (02) : 153 - 169
  • [6] 汉诺坝玄武岩中高温麻粒岩捕掳体
    樊祺诚
    刘若新
    不详
    [J]. 科学通报 , 1996, (03) : 235 - 238
  • [7] 邯邢地区燕山期角闪闪长岩系的岩浆演化——角闪石占主导的矿物分离结晶作用
    许文良
    林景仟
    [J]. 长春地质学院学报, 1990, (03) : 259 - 264
  • [8] The geochemical variations of mid-Cretaceous lavas across western Shandong Province, China and their tectonic implications[J] . Jifeng Ying,Xinhua Zhou,Hongfu Zhang.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 . 2006 (1)
  • [9] Mantle xenoliths from Late Cretaceous basalt in eastern Shandong Province: New constraint on the timing of lithospheric thinning in eastern China[J] . Jun Yan,Jiangfeng Chen,Zhi Xie,Taixi Zhou.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 2003 (19)
  • [10] Mesozoic lithosphere destruction beneath the North China Craton: evidence from major-, trace-element and Sr–Nd–Pb isotope studies of Fangcheng basalts[J] . Hong-Fu Zhang,Min Sun,Xin-Hua Zhou,Wei-Ming Fan,Ming-Guo Zhai,Ji-Feng Yin.Contributions to Mineralogy and Petrology . 200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