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科消灭制度司法探索模式的批判性反思

被引:18
作者
于志刚
机构
[1] 中国政法大学
关键词
前科消灭; 犯罪记录; 未成年人; 隐私权保护; 立法完善;
D O I
10.13415/j.cnki.fxpl.2013.03.012
中图分类号
D924.1 [总则];
学科分类号
030104 ;
摘要
未成年人前科消灭制度的探索和实验,正在成为一种司法改革时尚,基层司法机关的积极实验和探索,为未来体系化的前科消灭制度的构建积累了经验。但是,缺乏理论支撑的制度设计和试行,违背了制度试行的初衷,背离了制度追求的基本目标,有的和前科消灭制度"貌合神离",有的则完全是"南辕北辙",甚至是"火上浇油",在保护未成年人的幌子之下,严重侵犯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未来体系化的前科消灭制度之构建,应当是同步关注规范性评价和非规范性评价的消灭,全面推行"犯罪记录查询制度"作为前科消灭制度的体制体现,同时,逐步推进和实施已经完成了查询期限的"犯罪记录"的隐私权保护制度。
引用
收藏
页码:127 / 134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犯罪的规范性评价和非规范性评价 [J].
于志刚 .
政法论坛, 2011, 29 (02) :29-43
[2]   关于对犯罪记录予以隐私权保护的思索——从刑法学和犯罪预防角度进行的初步检讨 [J].
于志刚 .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50 (05) :30-40
[3]   关于构建中国犯罪记录查询制度的思考 [J].
于志刚 .
中国司法, 2008, (10) :40-45
[4]  
前科消灭“美丽谎言”待法律加持[N]. 宁杰.人民法院报. 2010 (008)
[5]  
李沧法院建立前科封存制度[N]. 张杰,王兰旭,田绪宏.人民法院报. 2009 (001)
[6]  
“前科消灭”能不能实现?[N]. 法制日报. 2004
[7]  
"未成年人前科消灭"多此一举 .2 周士君. 新京报 . 2003